整個炮擊不過二十分鐘,打掉的炮彈卻超過了兩千發,佔到了整個二十一師炮彈總儲存量的十分之一。炮兵陣地上面全都堆滿了鋥亮的銅彈殼。八點二十分,炮擊嘎然而止。此時帶隊衝鋒的軍官紛紛站起身子,拔出指揮刀指向前方,身後的步兵頓時湧出!
趁著炮火的硝煙還瀰漫在敵軍陣地之上,土黃色的二十一師進攻部隊就朝著安陽河涌了過去。這個時節,淺淺的安陽河水完全可以涉渡,因此也沒有預備任何渡河的工具。二十一師的進攻部隊顯然是訓練有素的,他們的衝鋒並不是一擁而上,而是成隊形成波次的衝鋒。還有十幾挺蘇制m1910型重機槍被拖到了進攻部隊兩側,側射進行火力支援。那些帶隊衝鋒的戴著金線大簷帽的下級軍官,全都舉著西洋式的指揮刀,衝在佇列的最前面。
羅耀國此時進入了剛剛搭建好的一處掩蔽所內,繼續用望遠鏡觀察著前線的戰鬥。一邊看著一邊在心裡面搖頭。這支部隊的戰鬥方式似乎還停留在一戰之前的風格,沒有什麼進步。火炮和步兵之間基本上沒有什麼配合,迫擊炮也不知道在幹什麼?為什麼不壓制敵軍的機槍陣地?還有那些穿著漂亮軍服的下級軍官舉著亮晶晶的西洋刀是在做什麼?砍人?還是吸引敵軍狙擊手的火力?幸好對手的水平也不怎麼高超,要是換成二十師**中的任何一個師,這場戰役恐怕已經慘敗了吧?
敵軍陣地上的機槍火力一起發射了,子彈像雨點一樣呼嘯著潑向二十一師的進攻部隊,將衝鋒的官兵們像麥子一樣割倒。不過幸好,衝鋒隊形比較分散,衝在後面的官兵也挺機靈,馬上就趴了下來,藉助地形地物不斷向前運動。同時也紛紛開槍還擊,密集而準確的彈雨在對方的幾個機槍陣地上激起一道道小煙柱,敵軍的機槍手也不斷被打倒,但是也不斷有人補充上去。一時間也將進攻部隊壓制在了安陽河的河灘上面,動彈不得了。
……
陝縣原為陝州,民國二年廢州置縣。陝縣縣城南依崤山北臨黃河,橫亙在馮玉祥國民軍東征的必經之路上。是防守洛陽的第一道天然屏障,久居河南的吳佩孚自然知道陝縣的重要性,所以便選擇此處部署重兵使之成為阻擊國民軍的重要據點。
防守陝縣的是原十五師師長彭壽莘。吳佩孚擁有的五個師在“三家同盟”之後得到了中央陸軍第一到第五師的番號,而彭壽莘的第十五師則拿到了第一師的番號。這個師素來就是直軍中僅此於第三師的勁旅,也是吳佩孚的嫡系部隊,前年在山海關曾經打得奉軍屍積如山。現在這支善於打防禦戰的直軍精銳,又一次被吳佩孚派到了抵禦馮玉祥的最前線。
彭壽莘的第一師到達陝縣之後,便開始在陝縣城南的李家凹山坡上構築陣地。根據彭壽莘的防禦計劃,第一師的兩個步兵旅將分別被部署在李家凹高地和陝縣縣城,以形成掎角之勢。依託縣城城牆和李家凹高地,給予來犯之敵以最大的殺傷。
和炮火連天的安陽河前線一樣,馮玉祥國民軍的進攻也是從炮轟開始的。馮玉祥的國民軍現在擁有十八門民13式75mm山炮,說起這些火炮,還是去年北京大革命期間gcd贈送給國民軍的。不過由於國民軍一度叛變,此後gcd和蘇聯便再也沒有給過他們什麼武器裝備,連炮彈都沒有幫他們補充過。而一向沒有什麼錢的馮玉祥自然也不會去買,所以陝縣戰場上的炮擊很有些敷衍了事的意思。隨隨便便打了幾炮,扛著梯子的國民軍大隊人馬便朝陝縣縣城的城牆上面湧了上來。
三百一十二 戰局 中 求收藏
求收藏、求推薦
。。。。。。。。。。。。。。。。。。。。。。。。。。。。。。。
李之龍和宣俠父並排站在二十一師的炮兵陣地上觀戰,兩人的手裡面都緊緊攥著一架望遠鏡。他們已經在這裡一動不動地站了整整一個上午。
安陽河南岸河灘上的戰鬥仍然在進行著,二十一師約兩個團的兵力散佈在四公里左右的河灘上面,用步槍、機槍和手榴彈同敵人拼了一個上午。雙方的陣地現在僅僅只有幾十米的距離,二十一師那三十六門蘇制大炮已經失去了用武之地。就算架設在安陽河北岸的幾十門迫擊炮也只是小心翼翼地開火,生怕誤傷了自己人,因此大部分的炮彈都打到了敵軍陣地的後方去了。現在在戰場上逞威風的是一陣陣的手榴彈雨,這種帶著個木柄的廉價小炸彈大概是這個時空中國內戰中最實用的武器了。
宣俠父先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他的眉毛緊緊擰著:“在田,你說像他們這樣打法,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河南戰役啊!現在山西和東北那邊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