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他們仨 作者:鼕鼕

、姑姑口風雖緊,但有跟了幾代人的老傭人,有愛打聽的弟弟,還有那麼多七姑八舅的親戚以及文集、史書、小說,來源多著呢。

也許張愛玲當年不過是年輕人少,有追先懷古情懷,而並非玩物解脫。張愛玲晚年時就態度有變,她寫道:“我沒趕上看見他們,所以跟他們的關係僅只是屬於彼此,一種沉默的無條件的支援,看似無用,無效,卻是我最需要的。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裡,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我愛他們。”

倒是胡蘭成,也許僅從撫視老屋欄杆上的鳳凰松鶴圖,就真的解脫了興亡滄桑?他在《今生今世》中道:“今我飄零已半生,但對小時的事亦只有思無戀,等將來時勢太平了我亦不想回鄉下去住,惟清明回去上墳是理當。”比張愛玲要一貫到底。

對於自己的爺爺公公一輩,張愛玲胡蘭成到底因未與他們在一起生活過,感情有也有限。蘇青就不同了,她在外婆身邊長到記事,外婆的呵護自不必說,外公她雖未見過,但外婆家裡還儲存了外公的書房和物什,感覺還是親切的;後來又到祖父母身邊生活數年,飽受祖母的慈愛、祖父的寬容與諄諄教導。單從得到的愛來說,蘇青就要比張胡二人多得多,所以成年後的蘇青相較於張胡二人,心底最明朗而簡單。

父親(1)

前清遺少的張廷眾滿腹經綸,一身惡習,張愛玲對他也恨也寬容——留洋歸來的馮松雨學問不低,毛病也不少,蘇青說來都是氣——家道中落的胡秀銘聰明勤勞,胡蘭成對他又敬又愛

蘇青的父親名馮浦,字松雨。在蘇青出生後不久,他爭取到一個庚子賠款留學生的名額,越洋赴美留學。蘇青在散文《說話》中有言:“當我呱呱墜地的時候,我父親就橫渡太平洋,到哥倫比亞大學去‘研究’他的銀行學去了。”

庚子年(1900)夏天,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倉皇出逃。次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議和,簽訂了城下之盟《辛丑條約》,被勒索鉅額賠款。按中國人口數每人賠白銀1兩,共計億兩,自1902年起,至1940年止,39年還清,加上利息,共需賠款億兩,美國分得超過7%的贓款。1906年,有個在中國傳教、經商了30年的美國傳教士史密斯向總統羅斯福進言,說若以庚子賠款使中國學生到美國來受教育,美國將受益無窮。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斯對史密斯的見解深為贊同,他在提供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裡也苦諫道:“如果美國在30年前能將中國青年學生吸引來受美國教育,那麼我們現在就已經能夠在知識與精神上圓滿而巧妙地支配中國的領袖、控制中國的發展了。為了擴大精神的影響,犧牲點銀子是值得的,也是合算的,而且收益非常可靠……”

總統依計而行,當年便由國會透過立法案,正式決定於次年退還賠款餘額,以此作為中國建立學校及向美國派遣留學生的學雜費等。中美兩國因此商定,頭4年每年派100名學生留美,第5年後每年派50名學生。

留學生名額按各省所付賠款數目分配到各省,自1909年開始赴美,每年一批,逐年順推。馮松雨於1914年留洋。

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是個怎樣遙遠而充滿魅力的國度呢?與馮松雨同船赴美留學的清華學生、後來做了教育家的陳鶴琴這樣寫道:

那時美國這一個美麗的國家在我心目中,確是人間天堂呢!聽說人民是非常勇敢的……聽說人民生活程度是很高的……又聽說人民的知識也是很高的……

又聽說世界最大最高最多的東西都在美國。最大的大學要算紐約的哥侖比亞{1}了,學生在三萬以上呢……

聽說要發財到美國去,要讀書也到美國去,要看奇聞觀壯,到美國去。要吸自由空氣,也到美國去。那時我一聽見這樣的一個新興的自由國家,不覺神馳心往了。{2}

放洋的日期是8月15日,留學生們由上海招商局碼頭登上了該局自置郵船“中國號”。碼頭上人山人海,都是前來送行的。

全部航程長達半個多月,同船赴美的除了陳鶴琴外,還有陶行知。陳鶴琴記錄了詩意而愜意的船上生活:

早晨可以看旭日東昇,傍晚可以看紅日西沉。海濤像山似的白湧碧翻,飛鳥像箭似的衝浪排空。還有即海鷗成群,翱翔上下……船中生活也是非常快樂,一日六餐: 三餐大餐,三餐茶點,我們百餘人吃得胖胖的,有點像豬玀了……每餐的餐單總是印的滿滿的外國菜名。有時候,菜名來得古怪,我們一點都不認識。我們只好從選單天字第一號吃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