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前途當做賭博來孤注一擲。面對日寇40萬大洋的利誘,他又能冒死兩度拒絕,跑到西南的窮鄉僻壤去過苦日子,並餓著肚子一邊教學一邊做研究。
胡適的選擇又不相同,他在抗戰初期,跟陳寅恪的想法一模一樣,其後迅速完成了思想的轉變。
或者說從未改變,胡適一向是“實幹派”和“悲觀派”。
七七事變以前,胡適上躥下跳搞求和,多次請命擔任中國駐日大使,要為中日兩國的友好貢獻力量。一看戰爭已經無法避免,胡適又上躥下跳,多次請命擔任中國駐美大使,想要說服美國介入中日戰爭。
或許老蔣是被煩得不行了,才把胡適任命為特使扔美國去,隨便他怎麼在美國瞎折騰。
即便到了現在,胡適也認為中國抗戰必敗,除非美國能站出來拉一把。他沒有像陳寅恪那樣寫詩傷春悲秋,而是不遺餘力的在美國做宣傳。
以前胡適在國內寫文章,經常讚美日本人的政治和文化,把中國的政治文化批評得一無是處,號召中國向日本努力學習。而現在,胡適極力美化中國、醜化日本,就為了能獲得美國民眾的認可和援助。
胡適是天真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陳寅恪是真實的,同樣也值得敬佩。
兩人之間的區別,是文人在國難當頭時不同的選擇。
……
PS:有很多讀者對前面的情節不滿,還說老王靠賣肉為噱頭。話說,周赫煊和於佩琛那事兒,能賣得出肉來嗎?老王這幾天都在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和馬吉的紀錄片都看完了,再加上那些照片,說實話,精神狀態很不好。
在碼字的時候,老王不自覺代入主角。周赫煊整理的是第一手資料,更全面更直接更鮮血淋漓,他如果不受影響就是超人了。要發洩,一是看喜劇放鬆心情,另一種方式就是“性”,作者本人覺得是合理的。
當然,收了於佩琛也算完成一個劇情,因為真不知該怎麼處理。歷史上於佩琛的結局,大家可以去網上搜一下,但請不要在評論區和章節說裡討論,一切為了防止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