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忙?答有二意與眾談,
一希村中無壞人,二希村中無貧寒。
村區編制政治根,各勤爾職以期成,
理治德薄徒自愧,粗治卻想做個嬴!
夾道災民呼救聲,愧斯職守愧斯民,
告爾官紳須努力,一人不死政府心。
賑災與出巡,對閻錫山觸動很大,認為前此實行的“村制”,對落後的政治而言,只能算作“粗治”,“粗治卻想做個嬴”,是不行的。於是,他決心進一步加強村政建設,改善政治。即所謂“費錢之政治(官治——作者)不能做,應將不費錢之政治(民自治——作者)先作之。” 遂提出了“把政治放在民間”的主張,進一步實行村本政治。 。 想看書來
一、獨特的政治統御 厲行村制建設(4)
什麼是“把政治放在民間”?為什麼要“把政治放在民間”?閻錫山在對各縣知事(縣長)的一篇講演中這樣說:
今天諸位也沒有什麼提議,我不妨說說我的政治要旨。咱這回的辦法,不外一句話:“要把政治放在民間”。因為政治,實在是民間的事,按理應該如此。這種主張也不是我個人的見解,今日世界言民治者甚多;不過他們所謂民治,與我的意思不同。他們是加上教育,使人民明白以後,把人民拉到政治臺上;我是要啟發人民公道心入手,把政治放在民間。按我們中國今日的情形說來,作後一層易,作前一層難,就譬蓋房子,人家是新房子已成的時代,我們是舊房已拆,新房未成的時代。這是時代教我們如此辦,大家不可不知道這一點。……進一層說:中國就照此辦來,結果也總能頂得住他們,因為我們是要與人民共是非曲直,與人民共人情的。……我認定他們是拿條文法理拉上人民,我們是拿人情理性放在民間,這就是我這回施政的理解。說到辦法一方面,放在民間這句話,究竟是放在縣對呢?還是放在道對呢?我以為縣、道都不對,放在村頂對,所以我名之曰村本政治。以一村為單位,組織成有機的活體,使人民有自動的能力。
為什麼要以村為單位,實行“村本政治”呢?閻錫山在《呈大總統文》中稱,“一省以內,依土地之區劃,與人民之集合,而天然形成政治單位者,村而已也。村以下之家族主義失之狹,村以上之地方團體失之泛,惟村則有人群共同之關係,又為切身生活之根據,行政之村舍此莫由。譬彼導河,村則其源;譬彼行車,村則其規;譬彼建屋,村則其基;譬彼繪事,村則其素。本在故如是也。”
由上可見,“村本政治”者,即以村為基本政治單位,從所謂“啟發人民公道心入手”,進行治理,實行統治。可謂“村制”的繼續和發展。
那麼,如何“把政治放在民間”,實行“村本政治”呢?閻錫山在《告語各縣街村長副閭鄰長及人民舉辦村民會議文》中作了如下闡述:
有人說民治主義不能實行,是人民程度不夠的緣故。我問他甚叫程度,他答有真知識是程度。我又問明白是非曲直是真知識,抑是知道條文理法是真知識,其人不答。餘遂為之解釋曰,現在是非曲直,人民反知之真。若條文法理,合乎人心上之是非曲直,人民一見即瞭解。若強以條文法理變化人心上之是非曲直,此等條文法理,人民固不易明白,且恐愈明白,程度反愈低了。試看今日之堂前,其是非曲直,反不若民間之真。即是人心上之是非曲直,為條文法理上之是非曲直所遮蔽。程度愈高,距人情愈遠者何貴乎?彼又曰,然則可使中國現在之人民加入政治乎?餘曰,不能也。彼又曰,不能則民治何以實現。應之曰,應將政治放在民間。使人民加入政治,是教人民條文法理之假知識也,甚難。政治放在民間,是使政治合乎人心之真知識也,甚易。不能即時實現,非知識不夠,是習慣不夠也。然則欲使人民從事於民治之練習當如何,實行民治主義之村本政治而已。村無活體之組織,民即無施治之實際。村禁約,村憲法也;村公所,村行政也;息訟會,村司法也;保衛團,村武力也。此活體之組織也。試行此種種者,即民治之練習也。但此尚是少數人,如欲使村中全民練習,非實行村民會議不可。
一、獨特的政治統御 厲行村制建設(5)
“村本政治”以實行“村政”為中心內容,以所謂“做好人,有飯吃”“期望人民”以“主張公道熱心愛群八字,鼓勵社會”為“大旨”,正式實施於1922年初。
1922年4月,山西省署通電全省各縣所屬村莊,一律試行閭下設鄰,每5家為一鄰,一鄰選一鄰長,以“補助閭長之不逮”的制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