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部分(3 / 4)

小說:兵甲三國 作者:誰與爭瘋

就有一種兩眼想要冒光的衝動。那可是足足二十萬人啊,在人口銳減的漢末,這可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公孫白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山越人也是朕的子民,當使之臣服並教化之。不知伯言有何妙策可平山越之亂?”

根據陸遜的詳細分析,山越之所以屢屢反叛,卻難以剿滅,就是因為他們每每反叛之後,就逃入深山老林之中,官軍因此便無法深入進剿滅。

而逃往山中的山越人,則養精蓄銳,一旦時機到來,馬上又出山復叛,週而復始,才致久患難除。

正是“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難;又無之不足為損,得之不足為益”,山越人據山憑險而守,的確大佔便宜。但是山越人技術落後,本身不會生產鐵器、衣料等物,至於鹽這等生活必需品,他們更不能生產,所有的這些,都需要用山中的狩獵之物,來同山外的漢人進行交換。

這也就是說,山越人其實並不俱備自給自足的能力。

陸遜道:“山越人缺衣少食,故此出山劫掠,又訊息閉塞,不知陛下軍馬之雄壯。依臣之計,若先武力伐之,再教其種植聖豆(土豆)、聖薯,使其自給自足,則其必不再鋌而走險,出山為賊。”

陸遜的話剛說完,郭嘉和龐統等人便紛紛贊成。很顯然,山越人雖然悍勇,但是武器落後,若想平定叛亂並不難,難的是徹底消除叛亂的根源,否則山越人一旦餓得熬不過了,又會出山幹劫掠之事。而山越人多聚居山林,山裡的土壤缺水自然是種不出什麼莊稼來,只能靠野果和獸肉補充,但是終究是難以養活那麼多人,而土豆和紅薯卻非常適合山地種植,只要畝產數百斤上千斤的土豆和紅薯得以在大山裡推廣種植,山越人填飽了肚子,又畏懼官軍的強弓硬弩,自然不會再敢叛亂。

當下,公孫白立即調兵遣將,征討山越。

久居江東的陸遜、呂蒙分別率軍徵丹陽的費棧和鄱陽湖的彭虎,甘寧則奉命征討錢塘的彭式,黃忠和文聘率軍徵豫章,魏延奉命徵會稽山越。

而對於境內最大的一股山越叛眾廬江陳策,公孫白則親自領兵前往征討。

****************

廬江郡,大別山群山。

馬鳴風蕭蕭,紅日照大旗!

前方懸崖峭壁上一道關隘,關隘傍山而建,右側的城牆就是山峰,左側是懸崖峭壁,遙看驚險莫名,似乎那關隘城樓傾斜著隨時都會掉下來,實是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地。

關上刻著兩個三個大字“白馬關”。

過了這道關隘,前面便是大別山之最高峰白馬尖。

白馬尖形似天馬飛騰,一峰獨秀,群山俯首。山上清泉激流,交響成韻;古木參天,婆娑多姿,原始生態儲存完好。信步山間,看潺潺溪水,聽清脆鳥鳴,嗅撲鼻花香,聞陣陣松濤,令人心曠神怡,大有返樸歸真之感。

只是此時的白馬尖,卻即將成為廝殺的戰場。

兵甲鏗鏘,旌旗飛揚,公孫白跨騎汗血寶馬,身後跟著吳明等一幫虎賁以及黑壓壓的一片藤甲軍,直往關隘奔來。

廬江山越賊酋陳策,聽到燕帝親率大軍來襲,哪裡敢硬抗,早已聞風而逃,退回大別山。他這次出山劫掠了不少糧食和輜重,今年一年湊合著都不用出山了。而燕帝的大軍不可能一直駐紮在廬江,只要燕帝一旦退兵,待得風聲鬆了,再出去劫掠不遲,歷年來他一直是這麼幹的,頗有點後世游擊戰的打法,令江東軍大為頭疼卻無可奈何,以致廬江山越一直是孫策最大的心腹之患。

大別山山高嶺峻,溪多谷深,又有走獸蛇蟲出沒,再加上山道縱橫,不熟悉道路的官軍若是追進深山,不用山越人襲擊,恐怕都會困在山中出不來,所以江東軍再悍勇,見得陳策率眾逃入山中,便只得怏怏而歸。

只是,這一次,他遇到的是公孫白。

聽聞陳策率軍退入大別山之內後,公孫白當即捨棄騎兵,率著八千藤甲步卒,又以周倉為先鋒,窮追不捨,直入大別山,誓殺陳策之頭而歸。

陳策萬萬想不到公孫白會如此狠絕,一路被追得倉皇而逃,退入白馬尖山口。他早年未雨綢繆,在白馬尖依據山形建造了一座險要的關隘,退入關內之後,便率眾據關而守。

白馬關高達十餘丈,又無可攀附之物,別說山裡進不來雲梯,就算有云梯也夠不著十餘丈的關牆,雖然關牆不過十幾丈寬,但是卻是堅不可摧。

當年率眾追入山內的官軍不是沒有,當年的江東老將韓當以山越俘虜為嚮導,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