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部分(3 / 4)

小說:兵甲三國 作者:誰與爭瘋

水寇出身,不出半個月便摸清了其操作技巧。

公孫白令徐晃抽調三萬頗有水戰基礎的興漢軍將士,又令正在淮水練軍的高順抽調了兩萬兵馬,合計五萬具有一定水戰基礎的將士,組建成騰蛟軍,歸甘寧統率,同時拜其為橫江中郎將。

按照公孫白的想法,這隻騰蛟軍將作為水戰時的精銳之師,衝鋒在前,就如陸戰之時的白馬義從一般,而身後的大軍便趁機掩殺。

剛加入燕軍不過一年多的甘寧,便已被拜為中郎將,已算是極其破格重用了,得到公孫白重用的的甘寧,自然感激涕零,徹底放下了所有的高傲和不羈,甘願為燕帝肝腦塗地。

心中大定的公孫白,在宛城盤桓了數月之後,終於起駕回京師。

這時,北方的第一批土豆也已得到了豐收,而系統的灌鋼冶煉術的推廣也有了新的突破。

灌鋼的重要一個環節便是冶煉焦炭,否則那種火候不到的焦炭還不如用木炭的效果,系統提供的書籍上雖然用大量的文字說明了如何從焦煤中提煉交談,但是將書本知識轉換為實際的工業技術卻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總算是有兩個人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兩個人便是浦元和馬鈞。

馬鈞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能工巧匠,其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還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

浦元,可謂是這個時代的冶鐵神匠。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史上曾精選精鋼、寒鐵為諸葛亮鑄刀三千,為求鋒利,命人遠涉千里至蜀江取水淬刀。取水人不慎將水傾覆少許,無奈取途中水補充,被浦元一眼識破,命人再取蜀江水淬刀。刀成,削鐵如泥,世稱“神刀”。

馬鈞原本效力於曹操,曹操戰敗之後,被公孫白任命為考工令,專門從事各種匠藝改良。而浦元卻是公孫白廣派黑豹衛,蒐羅天下,花了足足近半年的時間才找到的。

兩人一聯手,果然便解決了焦煤的問題。

為此,公孫白率眾親臨現場,見證浦元的成功。

高爐設定的地點在許都城外不遠處一處河流的上游,高爐足有三丈,是根據浦元的要求堆砌而成,為了防止散熱,浦元命人在內部砌有一層半米厚的耐火磚,因此這爐子極大,在半腰時,又讓人沿著爐壁堆砌了石屋,屋裡已堆了不少的焦煤。

這樣的高爐與尋常造作局的高爐不同,一方面是增加了長度,另一方面爐壁也加寬了不少,這種高爐已經頗有些近代高爐的雛形了,爐底四周和上部為碳磚,下部為粘土磚;整個爐子足足有四人高,半個屋子大,下方有一個進風口,值得一提的,則是木匠們做出來的鼓風機。

鼓風機是這個時代早已出現的東西,但他們用的卻是馬鈞發明的水動排力鼓風機,就地選擇湍急的河流作為動力,當水流衝擊下水動派力鼓風機的臥輪時,就會帶動上臥輪旋轉。使得和它相連的連桿運動,連桿往復運動,使排扇一啟一閉,進行鼓風。而且馬鈞採取的是雙向鼓風,裡頭的活塞也想辦法充實,風力更大。這樣不但解決了人力緊張的問題,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排水的風輪與鼓風箱已經連線在了一起,高爐中的焦煤也已經引燃。鼓風機在水流的帶動下,開始咔咔隨著曲柄運動起來,箱口立即唿唿的吹出風來。水流湍急,鼓風機的出風也是連綿不絕,而且風力極大,出風的箱口正對高爐的風口。頓時,原本只是冒著黑煙並沒有完全燃燒的焦煤迅速開始啪啪作響,爐子裡的焦煤立即燃燒。

爐頂上開始冒出煙來,煙霧騰騰,整個爐子裡通紅一片。

就在眾工匠正要去去焦炭時卻被浦元制止,足足又等了半個時辰,爐內的溫度持續升高,浦元見機差不多了,道:“可以取炭了。”

一聲令下,早有幾個鐵匠拿出特製的工具,將滾燙的焦炭取出來,接下來的事情也不小,還需粘結、固化、收縮,不過這些,鐵匠們倒是在行,忙活了一個多時辰,焦炭的樣品便送到了浦元的手裡,浦元左右看了看,見炭身烏黑,沒有一絲雜質,便恭恭敬敬的呈遞給公孫白道:“陛下,請驗炭!”

公孫白雖然不懂這玩意,但是見得手中的焦炭色澤烏黑髮亮,通體看不到丁點雜色,如同墨玉一般,自然知道這是焦炭中的上品,不禁連聲叫好。

有了好炭,那些工匠們紛紛歡唿雀躍起來,有人去搬鐵礦石來,有人準備好焦炭,有人去清洗爐子,隨即大家熟稔的開始生爐,放入鐵石,燃起焦炭。

幾個時辰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