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虞在位之時來那個啥啥啥的,至於太子劉和,一向沒什麼交集,在漢室天下也沒什麼存在感,他便可放手而為了。
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廚子,他公孫白遲早要走出那一步的,否則當個權臣的話,不是在老年掛掉,就是將來被挖了墳,最多不超過三代便會被抄斬滿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就是這麼回事。他心中設想的時間是在馬踏江南之後,那時劉虞或許已過了命療術使用的年齡段,便無法抵擋歲月的侵蝕,再實施他的計劃不遲。
正思慮間,荀彧那洪亮的聲音卻驚得他目瞪口呆。
封王?
這突如其來的聖旨令他措手不及,一時愣愣的望著荀若無言,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荀彧微微一笑,對公孫白道:“恭喜燕王殿下,快接旨吧。”
自漢以來,諸王和太子都稱殿下,所以其他諸臣對公孫白的稱呼自然也轉變為殿下了。
這時,身邊的其他諸將齊齊發出一陣歡呼聲,緊接著又齊齊朝公孫白拜道:“恭喜燕王殿下,賀喜燕王殿下,願殿下萬年!”
這時公孫白才反應過來,臉色絲毫沒有喜色,朝荀彧問道:“文若,自高後(呂雉)以來,未嘗有異姓封王者,這是怎麼回事?”
這些年來公孫白其實還是一向很低調的,雖然國公已有開國任命臣子的權力,但是公孫白卻沒有任命一個魏國之臣,當個國公和當萬戶侯沒什麼區別,這一下突然來個封王,還真令他有點措手不及。
荀彧眼見公孫白麵對這麼大的喜事絲毫沒有半點激動的模樣,心中卻起了波瀾,很顯然公孫白的表現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視功名富貴如糞土,一種是心中有更大的野心。
不過他沒有繼續想下去,而是壓低聲音道:“閻、鮮于兩人衝擊國公府,陛下心有不安,又因國公戰功赫赫,故此封王,還望勿負陛下苦心。”
公孫白這才心中稍稍釋然,恭恭敬敬的接過聖旨,恭聲道:“臣公孫白接旨。”
眾將又發出一陣歡呼聲,再次圍上來向公孫白道賀。
****************
燕王臨時府邸,公孫白端坐大堂正中,正與諸將商量攻打涼州之事。
此時土豆已大量栽種下去,只要再等數月之後土豆一豐收,關中的局勢基本上就穩定了下來,因此攻打涼州的事情也提上了議程。
公孫白要一統天下,佔領西涼那是遲早的事情,而既來關中,自然是要將涼州諸郡縣打服並予以控制才在自己手心裡回去的。更何況,去年攻佔長安之前,馬超率四萬多西涼騎兵來攪局,也正好給了公孫白一個攻打涼州的口實。
攻打涼州,不只是為了收拾馬騰父子和韓遂,重要的是要徹底解決羌亂。
涼州之地,多羌人。東漢時期,羌人的數量最高峰時達到一千二百萬人,佔東漢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羌亂也是東漢逐漸國力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漢一朝,羌人逐漸取代匈奴成為東漢王朝最具威脅的邊患。自從光武帝平隴右、收河西之後,較大的羌漢戰爭共有五次,其餘中小型的戰爭更是不計其數。例如公孫白的父親公孫瓚,當年便是赫赫有名的平羌英雄,白馬義從也是平羌戰爭中成立的,才有了“羌人見白馬即走”的說法。
持續不斷的羌漢戰爭幾乎貫穿了東漢一朝,到東漢中後期更是此起彼伏、無有寧日。羌漢戰爭波及到東漢帝國的方方面面,造成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長期而頻繁的羌漢戰爭不僅使地當邊陲的涼州飽經戰火,連山西的腹心地帶………三輔也是屢歷兵燹之災,五次羌漢戰爭,後四次均波及三輔。由於戰亂,山西居民大量死亡或遠避他鄉,導致這一地區人口數量急劇下降。而且還耗費國家接近千億錢,卻無法完全平定涼州,最後只能靠大量發行銅錢來解決財政問題,引起一系列問題,最終使國家越來越虛弱。
針對羌亂,東漢政府歷年來有各種不同的主張,消極的就是棄守涼州讓羌人自己玩去,和主戰派治羌赫赫有名的當屬“涼州三明”為最。
“涼州三明”是指東漢末期同屬古涼州人的三位傑出的軍事將領:皇甫規、張奐與段熲。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段熲字紀明。因為三位的表字都有個“明”字,又都幾乎同時在治羌中立功揚名,故而在當時,“京師稱為‘涼州三明’雲。這三個人,對羌戰爭都有過很傑出的戰績,在羌人中也都很有威名。但是,這三個人在剿撫方面則分為兩個陣營。皇甫規、張奐贊同撫,而段熲則贊同剿。
皇甫規、張奐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