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口吐蓮花 作者:吻火

有我佛慈悲?

好啦,這種雜亂的八卦言論我聽得太多了,其實那只是我們在懶惰中尋得的心安理得罷了,它總是試圖用一種眼光把我們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生命放到一個自己偏好的價值體系中去,以便使我們達成一個目標之後一勞永逸,這種歸結很容易忽視人類個體在道德努力以外的其他努力。事實上,它把我們的道德義務極簡化了。偉大人物在道德上的表現是非常參差不齊的,但那一點也不影響他們的偉大,他們都透過努力達到了一種很高的智慧程度,併為我們留下了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或技巧,若是不經歷他們同樣的智識與體力冒險,是很難了解他們的,而道德的角度具有一種明顯的侷限性,在那裡,聖人成了最高標準,因聖人透過對於道德律的洞見達成了內心與外在世界的統一。

不幸的是,這種統一卻常常是透過一種詭辯式的還原論,把很少的東西統一在一起,它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那種終極論,以“緣起性空”來描述我們這個異常複雜的世界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角度,只因它強調了一個極簡化的信念,而這種極簡,甚至不是一種哲學上的有趣態度,我有時以為它相當粗暴無聊,看到人們在討論問題,年輕氣盛的佛教徒可隨時插嘴道:“萬物萬法之間有聯絡,但所謂萬物萬法卻沒有本性,你們說來說去,能超出這個觀點嗎?”

“無我見”也是如此,從根本上看,這是一種對還原論的詭辯性利用——我不得不在後面談一談佛法中更深一層的意思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向下還原和向上解釋

我們知道,把一件事情分成更小的事情,然後以更小的事情來解釋這件事,叫作還原論,這方法在科學理論中經常被使用,它可以化複雜為簡單。

門捷列夫曾寫出化學元素週期表,用化學元素來以解釋我們看到的各種物質變化。在表中,他為一些未發現的元素留出了位置,這些元素在後來被一一發現了,使我們很容易解釋我們看到的化學現象。使用同一方法,物理學家蓋爾曼以夸克理論來解釋基本粒子,這一人造理論被稱為“八正法”,用以預測關於基本粒子真實世界的真理,後來被實驗證明很有效。這便是向下還原的方法。

有人問蓋爾曼,夸克是真實的粒子還是數學上的假想物?蓋爾曼拒絕參與討論,他認為那完全是浪費時間,之所以如此,因蓋爾曼懂得一個真理:那就是向下還原,並不意味著可以向上解釋。

我們可以把人分成細胞原子以至夸克,以至宇宙大爆炸的初期,但反過來卻很難行得通,從大爆炸到宇宙中產生人類意識,這個問題遠為深奧,並不是靠樹立一些宗教信念便能進行討論的問題。

佛教徒喜歡佛性因他們更喜歡化繁為簡,就像蓋爾曼,不同的是,蓋爾曼懂得這方法的缺陷,有人曾問蓋爾曼,夸克是心靈產物嗎?你如何發現了它?蓋爾曼回答是,說我“發現”了夸克並不準確,我所有的突破都來自於擺弄一些數學公式,或是紙上的符號。

事實上,佛陀本人對於終極問題的回答非常像蓋爾曼,因佛陀深知,從理論上講,把萬物萬法簡化為佛性是可行的,但翻過頭來,用佛性來說明萬物萬法卻很困難,所以他使用了“緣起無我”這一方式來硬說,由此展開的理論非常空泛,即非哲學討論,又非宗教信念,因而只能是玄理式的漫談,事實上,這種說法是很尷尬的,它基本上相當於什麼都沒說,所以我多次說像句廢話。

txt小說上傳分享

抽象慰藉

古印度人是很智慧的,我從一些討論印度宗教邏輯方面的書籍中發現,他們是知道這一問題的深奧部分的,然而,佛法在長達二千五百年的流傳中,人們採取的是實用主義,基本上舍去了這方面的討論,更把神通實修排除在外,其實那只是在某種教學法中,為了怕行者迷失於神通中罷了,只是這些教學法沒有料到,不迷失於神通中,行者也會迷失於其他所緣境中,人類的意識即不會消失,也不會毫無指向。

從原始佛教的傳承看,佛法目前仍是非常混亂,其原因便是佛教徒喜歡詭辯式的使用還原論,來使很多問題化繁為簡,從而把人生的問題極簡化,(如:行苦壞苦與苦苦,能概括世人的煩惱嗎?更多的煩惱甚至是說不出的,或是無法觀察的,有些形而上的痛苦,即使說出來,別人也無法理解,還因人具有自由意志,即使是行苦壞苦與苦苦,也常被性情不同的人當作樂趣。)甚至可荒唐到發明出一些更具體的原則,什麼“不向外求”之類,僅靠一些“心靈自由”之類詞語,或靠修行或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