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並冊封長孫為東北氣量王。氣量王還因此而得以與當時“連雲寨”、“絕滅王”、“萬人敵”、東天青帝等高人,奉召入京,一度覲見神宗,縱論國事江湖天下事。
蔡京的討好大計,碰了一鼻子灰,從此結怨於長孫飛虹。
神宗未幾中風病重,失音直視,終於駕崩。
哲宗趙煦,匆匆登基,年方十歲,由高太后垂簾聽政。九年後高太后去世,哲宗才能主領朝政,但神宗偏向新政,高太后支援舊黨,哲宗飽受壓抑,以致一旦大權在手,對元佑黨人追加報復,加之以“挾奸妄上”的罪名,於是黨爭愈烈予蔡京、章敦、蔡卞這些人有可趁之機,顛覆朝政。
不過,哲宗卻不長命,駕崩時才二十五歲,曾跟劉皇后生了一個兒子,但據說是已夭折了。既然哲宗無嗣,便只好在神宗兒子之中,選一位為承繼大位的人。
當時神宗的兒子健在的有五位:申王趙佖,端王趙佶,莘王趙俁,簡王趙似,睦王趙偲。趙煦生母太妃其時哭倒在御榻邊,嫡母向太后卻攔開她,聲稱哲宗立端王為儲君。如此就成了大事。
不過,章敦及朝中許多大臣,都認為“端王輕佻”不宜君天下。但向太后力主端王即位,說是奉先帝遺詔,曾布等見風轉舵,支援向太后,聯結蔡京兄弟,順勢鬥走章敦。
其實淒涼王的看法,也跟章敦的一樣的,認為若神宗在世,決不選端王。而他當時與韋青青青、方巨俠、葉哀禪、勞|穴光、阮明正、楚相玉、韓忠彥、蔡卞、溫晚、成亭田等人進謁,與神宗密議之際,在言談間,深知神宗趙頊對繼承人選為誰。
淒涼王雖然不滿,但並沒立即動手,乃因陰差陽錯:章敦曾力主剿滅山東神槍會,長孫飛虹與之有不解深仇,也巴不得章敦因反對端王登位,而給趙佶排斥、免職,自吃其果。
另外,趙佶開始君臨天下之初,刻意改革,勤於政事,平反冤獄,力圖振興,使得朝中一眾大臣,乃至江湖英雄,武林豪傑,都紛紛寄予厚望,以為可以憑藉趙佶的大刀闊斧,整頓朝綱,中興宋室,奮揚天威,改善民生,而額首稱慶。
當時,趙佶不但力圖振作,果斷起用韓忠彥為吏部尚書,更任真定府知府李清臣為禮部尚書,右正言黃履為資政殿大學兼侍讀,這三個人均為人正直、勤勉忠懇,因敢言而被貶謫,其時破格提拔,重新起用,“踐祚之初,號令政事,無不深合人望”,也在這段時候,招攬御封正直俠烈之士龔夫等為殿中侍御使,陳瑾、鄒浩為左、右正言,不次提擢成亭田、江公梁、劉獨峰、常安民,任伯雨,黃金鱗、朱月明、陳次升、諸葛正我、傅宗書、鳳鬱崗、張舜民、霍木楞登等為侯爵刑提,海內一片稱頌,江山一片大好。
淒涼王見大局已定,大勢已成,也樂見大好河山,握於賢君之手,於是便不再插手於朝政,回山東重整“神槍會”去了。
可是,朝政窳敗,奸佞竊政,如同江河日下,一瀉千里,趙佶果然輕佻,改革振作,只一時之興,六賊又日據國樞,興風作浪,忠良之士,全遭逐斥,枉死無算,生靈塗炭,萬里烽煙。
這時淒涼王要力挽狂瀾,恐已無及。朝中忠臣,貶謫一空,流放蠻荒,削籍摘官,多無倖免。至於武功高強異士,則多換成奸邪之輩,韋青青青斯人已逝乎,方巨俠俠蹤沓然,其他俠心之輩,忠義之臣,雖有武藝膽色,僅除諸葛小花數人尚保一席之地,都給令為六扇門捕役皂快,外郡邊地提刑,武將之職,無法進入中樞。
淒涼王不忍見官吏們橫行鄉曲,狐假虎威,拆屋破堰,不惜毀橋樑、鑿城廊,以供運花石讓趙佶享樂的船隊通行。他再入京城,這次,他要去刺殺蔡京,再弒天子,然後設法取得眾大臣支援,按照哲宗遺命選定君嗣,他再一死以謝天下。
不過,他這次再赴京師,殺蔡京時遇上了元十三限,力戰未勝,力盡筋疲,後又重創在另一高人手上,幾乎活不了命,卻為蔡卞所救。
蔡卞這時,也漸受趙佶冷落,日漸失寵,由於他知道君嗣皇儲的秘密,老羞成怒,一方面市恩於長孫飛虹,另一方面在探知淒涼王有意要弒君換帝之志,便暗中表示,他也知當年哲宗遺詔,可以助他一臂,不過,他卻要淒涼王為他效命,先滅諸葛正我的“自在門”再說。
原來,他一直以為近年在趙佶面前日漸不受倚重,主要是諸葛正我這些人的告密。
他從來都沒有想到:在趙佶面前不著痕跡的讓君主漸厭惡之的,正是他一直都信任已極的兄長蔡京!
蔡卞什麼人都懷疑,他就是不懷疑自己的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