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小說:美國語文 作者:人生幾何

開發財富而把大約“1500萬非洲人”捕捉,用船隻運來西半球。

這些黑奴的家庭被拆散,男女被分開,擠在甲板下。“那裡的高度有時候都不到5英尺”,需要航行“6到10個月”。在這麼侷促、苛刻的條件下,“歷史學家們估計大約有200萬奴隸在抵達目的地之前喪命”(57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歷史部分,則介紹剛剛出現的電視“改變了美國人的休閒習慣”。由於市區擁擠、上下班不方便,不少大企業開始在郊區建立總部。新技術出現後,人們又可以“遠端工作”了,在家裡辦公,“靠因特網、電話和傳真與外界保持聯絡”(725頁)。

這些新技術、新思維,以及隨之而變、與之適應的新機制等等,對文學、對大眾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實體到形式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雖然這種影響似乎不如變化本身那麼富有戲劇性”(723頁)。

就在這些不動聲色的描述背後,我們留意到的是“人”為本位的自由理念。

一切“進步”應以“個人”的便利、安全、自由、愉快和社會資源的低消耗與更加有效、更為最佳化的配置為準則。

推進它們的因素,則是完全自由的市場背後之利潤的最大化。

中國人通常有一個誤區,以為只有大河滿了,才有小河的滿,其實這是一種“忘恩負義”、顛倒本末的看法。

想想看:為大河輸送水流的是誰?

是千千萬萬條小河。

所以,應該是先有小河的滿,才有大河的滿。

也就是說,大河的滿不滿,要以這些小河河水的多少、深淺為依託。

這方面,歷史對我們的教訓恰恰是最為深刻的。三年困難時期以及後來的“*”時期,中國的老百姓連吃的都沒有,市民生活必需品實現定量、票額配給制,農民則是集體分配製。有限的供應即使在風調雨順、政治寧息的年代,也只能使廣大民眾處於吃不飽、餓不死的狀態。

原因在哪裡呢?它缺少了什麼呢?

我認為,它最大的缺席正是作為自由個體的“人”的缺席,正是想堵死所有小河積水,而試圖集中全部力量,挖一條亙古以來、全球最大的河,以為先讓這條大河滿了,才能濟救分岔縱橫的億萬條小河裡流水的不足或乾涸狀態。

孰料事與願違,在一條大河裡共吃“大鍋飯”的日子,調動不了“個人”創造力、積極性,缺乏利益上的動力,那條河怎麼也挖不大,儲蓄的水量怎麼都高不上去,弄得平民百姓苦不堪言、窮困潦倒。

現實一次又一次地證明,誰都不是超人,社會大眾絕大多數都是俗人,驅動他們迸發智慧、才華、力量的最佳要素,是個人利益,我們不應鄙薄這種利益力量,相反,應該正視它,為它制定公正、公平、透明的規則,並把它向著最佳化人類文明福祉的方向,作良性的引導。

政府的要務不在別的,就在於從賽場上退出,只當裁判,制定規則,維護規則的公正、公平與透明。

美國人的歷史顯示,它的政府在這方面是稱職的。

《美國語文》裡所選範文,愈是早期,愈是突顯了這些方面的思想內容,以說明公正、公平、透明之人道、文明的“和平法則”,來之不易,那是一代又一代美國人傑出而智慧的頭腦,和犧牲與奮爭精神,在特殊條件下有機化合,得到多數民眾理解、支援的結果,最終也贏得了全世界文明人的共同仰重,紛紛效仿。

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民,都應記住這些光輝的名字:既是政治家又是啟蒙人物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國家的誕生》第一、第三課、第四課》)、托馬斯•潘恩(《國家的誕生》第二課)、托馬斯•傑弗遜(《國家的誕生》第二課)、亞伯拉罕•林肯(《分裂、和解與擴充套件》第二課),政治家華盛頓(123頁)、亞當斯(123頁)、帕特里克•亨利(《國家的誕生》第三課),哲學家愛默生(《國家的發展》第一課、第五課)、梭羅(《國家的發展》第六課),神學家愛德華茲(《文明的交會》第五課),軍事家羅伯特•E•李(《分裂、和解與擴充套件》第二課),美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馬克•吐溫(《分裂、和解與擴充套件》第四課)等。

文學史之成為文學史,在美國人眼裡,不僅應該包括上述這些著名人物,還應包括那些民族傳說(《文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