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年30萬畝,1945年35萬畝。棉花產量也逐年提高,1941年100萬斤(皮棉),1942年140萬斤(皮棉),,1943年173萬斤(淨花),1944年300萬斤(淨花),足夠邊區軍民穿衣之用。在糧棉增長的同時,邊區的畜牧業也有相當的發展,牛的數量從1939年的15。0892萬頭,增加到1943年哦2。0781萬頭,羊、豬等的數量也有較大的增長。
除此之外,整個延安地區以及整個邊區各行各業都有了巨大的發展,不管是農牧業生產還是工業生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過大生產運動,到1944年則辦起了11個造紙廠、2個肥皂廠、12個被服廠、8個工具廠、4個印刷廠、3個陶瓷廠、23個紡織廠等77個公營工廠,職工達12,000多人。至1943年,邊區的棉紗、布、鐵、紙及其它很多日用品做到了基本自給。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繁榮與市場的活躍。邊區『政府』曾先後成立了光華商店、鹽業公司、南昌公司、土產公司、永昌公司等,主要組織土產輸出,換取必需品輸入,以保證對軍民的供應,穩定邊區物價和貨幣。同時,公營商業、合作商業與私人商業組成了遍佈城鄉的商業網點,方便了軍民的生產與生活。
大生產運動使得軍隊積極參加生產,改善了物質生活,許多部隊實現了糧食、被服和其他日用品的全部或部分自給,由於軍隊努力生產,收入增加,使人民的負擔也大大減輕。 大生產運動使陝甘寧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勝利地度過了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為支援敵後長期戰爭,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這些都是實打實的資料,絕對沒有摻雜任何水分,而且這還只是很少一部分部隊創造出來的財富和經濟效果,現在韓雲華準備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將大生產運動的規模提高到歷史上無法比擬的一個程度,所以他堅信這場由中央主導的內***軍區主持發展大生產運動絕對會取得比歷史上更加輝煌的勝利的。
韓雲華在延安半個多月的時間裡一直都沒有參加任何政治活動,半個月之後韓雲華又靜悄悄地返回了塞北,這次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延安之行成為了後世歷史上很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世史學家對於韓雲華這次延安之行進行了研究,但是卻都沒有找到關於『主席』與韓雲華元帥之間交流的任何文字『性』東西只是大致可以根據之後幾年的內***軍區的活動以及中央的一些方針政策判斷出他們之間的談話肯定和振興邊區經濟有關。
回到歸綏之後韓雲華給全軍所有師以上的軍政幹部開了一次會議,明確了今後一段時間軍區的任務,將部隊訓練和休整當做了今後最主要的任務來抓。其次軍區要調一部分部隊和難民團到延安參加大生產會戰,並且還要加大對邊區經濟的支援,保證大生產會戰的勝利。另外,軍區還要不惜一切代價組建新部隊,爭取在一年的時間內將軍區的部隊擴編到一百萬以上。
會後韓雲華又向黨中央以及八路軍總部發了一封請求電報,請求黨中央和八路軍總部能向內***軍區提供一大批軍政幹部,支援內***軍區的新計劃。
對於韓雲華提出的一年內內***軍區兵力達到百萬的目標大家都抱有懷疑的態度,畢竟現在內***軍區上報延安軍事委員會的部隊人數為28萬,距離百萬大軍還有78萬之多,不管是『毛』『主席』還是朱總指揮都不認為韓雲華能在一年內組建起一支百萬大軍。
但是儘管如此,然而黨中央還是答應了韓雲華的請求,將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參謀長曹裡懷、政訓處主任莫文驊、警備第三團團長閻紅彥、警備第六團團長王兆相、警備第七團團長尹國赤、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參謀長周子坤、第1支隊司令副司令傅秋濤、第1團副團長江渭清、第2支隊副司令粟裕、第3團團長黃火星、第3支隊司令譚震林、第4支隊司令高敬亭等125名軍政幹部調任內***軍區,具體職務由內***軍區黨委幹部討論決定。
接到中央的調入內***軍區的幹部名單的時候韓雲華驚呆了,這次調入內***軍區的軍政幹部裡面可是有一些大才,不管是曹懷裡還是粟裕再或者是譚震林都是名震後世的大將,而且見過這後這些人的軍銜都是個頂個的高,這次調入內***軍區的軍政幹部後來都各有際遇,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參謀長曹裡懷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政訓處主任莫文驊55年被授予“中將”;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警備第三團團長閻紅彥55年被授予“上將”;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警備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