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只能算是個雛形,但是其表現出的危害卻是相當大的。
儘管韓雲華並不清楚日軍使用的是一些什麼電子偵察裝備,但是韓雲華畢竟是國防科技大學的優秀畢業生,雖然他不是專門學軍事科學和武器裝備研製的,但是畢竟是國防科技大學學習了四年,一些最基礎的東西韓雲華還是會的。想當年在上軍事基礎課的時候韓雲華的教授就曾經為韓雲華所在的哪個班級專門講了近四個學時的電子對抗部隊的發展史。並且還找到了一些當年電子偵查部隊所使用裝備為韓雲華等人做展示。
雖然過去了這麼多年,那些記憶已經被韓雲華丟到了不知什麼地方,要不是這次遇到這件事情韓雲華還真的將那些記憶忘掉了。
散會後韓雲華將自己關在屋子裡拼命地回想當時教授講的那些東西以及那些古董裝備,韓雲華相信只要是將那些用於電子對抗的武器裝備製造出來,對付日軍的那些簡陋的電子裝備絕對不成問題的。
不過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近***年,就算韓雲華的記憶在穿越的時候可能被強化了,但是像這些本來就不怎麼深刻的記憶原本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淡忘掉的,所以又怎麼會那樣容易想起來的。
苦思冥想了近一個小時,韓雲華的腦海中依然只有那個矮矮胖胖的老教授並不清晰的模樣以及老教授身後那個碩大的黑板。至於黑板上的文字以及老教授所說的東西韓雲華是一點都沒有想起來,倒是老教授給他們展示的那些電子裝備的樣子他想起了不少,不過那也只是一個大致的模樣,還不足以仿製出來。
左思右想還是沒有一個結果,韓雲華最終還是決定將研製電子武器裝備的事情先暫時放一放,先把電子對抗部隊建立起來再說,武器裝備實在不行下點血本或搶或買,畢竟還是有辦法的,車到山前必有路,水到盡頭還有天,難不到人的。
韓雲華考慮到日軍的電子偵察部隊人數肯定不算多,雖然不可能只有李大勇所說的五十人,但是卻絕對不會超過兩百人。一方面是那種行動式電子偵察裝備肯定是日軍新研製出來的,現在投放到戰場上想要看一看這種武器的實戰效果,至於大規模生產那只是下一步的計劃。另一方面這個電子偵察部隊對於士兵的要求也是極為高的,必須是經過電子電訊訓練的熟練人才才能勝任的,對於這種『性』能還沒有經過實戰經驗的武器裝備不管是日軍還是其他國家的部隊都只是淺嘗輒止,絕對不會隨意整出一個團或者是一個大隊的,基於這些考慮,所以韓雲華決定將自己的這個電子對抗部隊也定在營中隊一級。
考慮了一陣之後韓雲華依然覺得營級的編制依然有些大,現在內***軍區還沒有奢侈到用六七百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素質都極高的優秀人才來專門對付小鬼子的這一兩百號人。所以最終韓雲華還是將這個新即將組建的電子對抗部隊的編制定在了中隊一級,番號為內***軍區直屬電子對抗中隊。
由於時間緊急,所以韓雲華也沒有過分的苛刻,直接從指揮部負責收發電報的通訊中隊裡抽掉了一個排,然後又將塞北軍事指揮學院派到前線進行實戰訓練的五百多個即將畢業的學員兵裡面抽調了一百五十多人,其中還包括六十多個還未畢業特戰隊學員。
猛一看這支部隊就是一個大雜燴,但是韓雲華也清楚後世的電子對抗兵即是電子特種兵又是戰鬥特種兵,執行任務的時候非常的靈活多變。所以韓雲華將這個即將組建的電子對抗兵也進行了戰場定位,這個定位就是電子對抗兵不僅僅是電子兵,更要是特種兵。拿著電臺是電子兵,拿起武器就是特種兵,當然了眼前這些人還遠遠達不到韓雲華的要求。
不過既然日軍現在組建了自己的電子偵察兵,那麼內***軍區就必須組建自己的電子對抗兵,否則的話整個軍區就顯得極其被動。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雖然在現在這支部隊是個大雜燴,但是韓雲華相信最多一年的時間這支部隊必將震驚世界。
其實很早之前韓雲華就有了組建電子對抗兵的念頭了,那時候倒是沒有想到日軍竟然會把無線電偵察和干擾技術用在野戰中,這種技術好像是在1942年之後才首次出現在華北的,但是現在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使得這種技術提前兩年面世了。但是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日軍既然率先使用了這種強大的兵種,那麼內***軍區就絕對不能落後。
對於電子對抗兵韓雲華所瞭解的也只是後世的一些皮『毛』,畢竟他的專業是軍事指揮,而且還是偏重於特種兵指揮。對於電子對抗兵他只清楚那是陸軍的一個新兵種,是陸軍中與敵方進行電子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