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裡,始終存在著一條明確的戰線。作戰雙方都立足於自我之營盤逐次推進,依法用兵。
但是這樣的戰術通常情況下會將作戰的雙方陷入一種拉鋸狀態,使得雙方不得不進行消耗戰。二戰進入反攻階段之後,太平洋戰場就陷入了這樣一種拉鋸狀態: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開始反攻,日軍則負隅頑抗。南太平洋上島嶼星羅棋佈,雙方逐島爭奪,戰爭異常艱難。為了加快戰爭程序,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美軍的兩大名將麥克阿瑟和尼米茲的腦海裡產生了:放棄一線平推的傳統做法,跳躍前進,越島攻擊。太平洋戰區的盟軍在他們的指揮下,兩路並進,利用海軍優勢,避開日軍的一線防禦要點,攻取其戰略縱深中守備較弱的島嶼,得手以後再以此為支撐繼續開展進攻,從而使戰爭的程序大大加快,僅用半年多時間即突破了日軍的內防圈
這種戰術在東南亞戰場是成功的,但是現在被韓雲華搬上了陸地就不一定成功了,所以韓雲華也擔心自己的這次蛙跳能不能跳得過去。美國人的“蛙跳”戰術是以海軍為“助跳器”,主要運用於登陸作戰。不過韓雲華卻知道二戰後,隨著空中運輸能力的提升,“蛙跳”戰術逐漸成為美軍空降作戰的主要理論。1983年舉世震驚的美軍入侵格瑞那達戰爭就是一場典型的“蛙跳”傘降作戰。美軍指揮官摒棄搶灘上陸的傳統戰法,直接依靠空降兵越過格軍的防禦陣地搶佔機場。空降兵在150米超低空跳傘,船不泊岸,兵不溼靴,在短短4天內即解除了格軍的武裝。
中國沒有強大的海軍,所以韓雲華的這一次新戰術的試驗就是以空軍作為助跳器,然而中國的空軍也不是很強大,雖然勉強可以防護自己的絕大多數的領空了,但是就運輸能力而言還是要差的很遠很遠,因此韓雲華不得不向美蘇兩國求助。
聽到韓雲華又要進行大規模反擊,美蘇兩國也是極為興奮,在美軍對菲律賓戰役即將打響的時候,美國人迫切地希望中國人來牽制日軍的兵力,因此韓雲華提出的請求很快就得到了回覆,美國願意將原本為中國運輸作戰物資的航空運輸兵團的899架大型運輸機調到歸綏參戰,同時蘇聯也答應派300架運輸機幫助韓雲華所部。
韓雲華仔細盤算了一下,一美蘇兩國的空中運輸部隊的運輸能力,加上聯合空軍的那300架運輸機,每架運輸機每次可以運輸30名荷槍實彈計程車兵,一次性可以運輸一個野戰軍的兵力,而歸綏和京津地區往返安徽最多需要2個小時,一個晚上可以進行3次運輸,也就是說只要韓雲華硬下心,不計部隊的傷亡的話,一個晚上的時間韓雲華就可以往預定的區域投入15萬左右的兵力。
具體的作戰計劃韓雲華已經制定好了,韓雲華一邊以楊成武所部在前面牽制日軍的主力,另一方面則是派出運輸機將部隊直接投放到安慶地區,然後出其不意攻佔日軍的後勤基地,然後兩路大軍南北夾擊華北方面軍,迫使華北方面軍投降或者被徹底殲滅。
但是這裡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國計程車兵絕大多數都是農民軍,參加過正規軍事訓練的並不多,而參加過跳傘訓練的除了原內蒙古軍區的2個傘兵旅16000多名士兵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人了,因此在實施計劃之前必須要對最少15萬人進行跳傘訓練。
15萬人的跳傘訓練可不是一個小工程,儘管有大批的飛機幫忙訓練,但是想要這15萬人進行一輪的跳傘訓練沒有一個星期是完成不了的。為了完成好這次突擊任務,韓雲華從原內蒙古軍區8個集團軍裡面挑了整整20萬精銳出來參加訓練,前三天基礎訓練,儘管有些苛刻,但是經過3天的訓練卻最終挑選出了16萬適合跳傘的兵員,其餘4萬餘人都是由於身體原因被淘汰了。
但是挑選出的這16萬有多少能完成訓練任務,成為一個最基本的傘兵還真是一個未知數。第4天就是實際的登機訓練了,韓雲華心裡也是沒底,更為重要的是,登機訓練往往會伴隨著傷亡。不出現傷亡那是不可能的,韓雲華只是希望傷亡小一點。
果然第一天的訓練就出現了大面積的傷亡,87名士兵由於緊張等各方面原因,在跳落得一瞬間忘記了開啟傘包,最後摔成了肉餅,另外還有一千多名士兵由於著地的姿勢不對或者是降落的地點特殊而受傷,絕大多數人是扭傷了腳,還有一些是搞得自己骨折了。
第一天就出現了一千多人的傷亡,這個傷亡機率實在高的離譜,韓雲華自己都有些懷疑這個計劃到底成不成,幸好死亡戰士的數量還沒有超出韓雲華的承受範圍,因此韓雲華硬著心腸命令部隊繼續訓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