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然後邁著大步離去,小巷似乎徹底恢復了平靜。
不一會,去而復返的張順之風馳電掣般地再次來到了小巷中。他警覺地向四周張望了一圈,但他再次失望了,周圍一如先前一般靜悄悄的,沒有絲毫的變化。
看來需要三貴的幫助了,不管怎麼樣,在幫主回來之前,哪怕傾盡丐幫所有,我也必須保證公子一家的安全。
張順之心中愈發警惕凝重,他在心中暗暗告誡自己一句,然後迅速轉身離去,身形沒有絲毫凝滯,很快便消失不見。
“有些本事,不知道高興是什麼樣子,真讓人期待!”在張順之離開後,不遠處的陰暗處走出一道黑影,在變得有些朦朧的月色下,只見他穿著一身寬大的黑袍,卻是看不清臉色。
上元節後,本來喧囂熱鬧的盱眙城突然變得蕭瑟了幾分。街道上雖然依舊是車水馬龍,但從行人的臉上卻看不見往日那種發自內心的滿足與歡愉,許多人臉上都帶著濃濃的憂色。街頭巷尾,茶樓酒館,人們議論紛紛,話題卻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的使節即將來到盱眙城。
聯想到如今天下瘋傳的關於高興的事蹟,鄴城使節的目的幾乎不言而喻。盱眙城的命運將會如何無人知曉,但可以想見的是不會樂觀。這無論對於盱眙本土的住民,還是對於那些慕名而至的外地商人來說,都不是什麼好訊息。
相比於城內百姓逐漸壓抑而緊張的情緒,刺史府的人卻顯得十分平靜,他們似乎沒有感受到危機正逐漸接近。高長恭依舊滿臉笑意地辦公,認真地處理著公務,對有困難的百姓噓寒問暖,忙得不亦樂乎。
也許蘭陵王預感到自己大限將至,因此利用最後的時間來為百姓做些事情,以求死後無憾吧!
人們紛紛如此猜測著,心中對蘭陵王愈發感激尊重,同情的同時,對於鄴城的朝廷的與權貴們卻是愈發地深惡痛絕,那僅有的認同感正逐漸消散。
與此同時,盱眙的百姓也開始疑惑,高興高公子如今在哪裡呢?莫非他被周人害了,若果真如此,周人再前來興師問罪似乎就是無理取鬧了。但若高興還活著,那他為何在這個情勢十分緊張的時刻還不現身呢?
崔季舒端坐在馬背上,仰頭看看天空中紅彤彤的太陽,心中卻是一片晦暗。一想到此行的目的,崔季舒便感覺一陣頭疼。也許這是此生最後一次騎馬,還是多運動下的好。
年前,壽陽被圍,江淮之地情勢萬分危急,高緯卻打算前往晉陽,崔季舒聯合張雕等一干官員聯名上書,希望高緯暫緩啟程,以免驚擾到沿途的百姓,更是動搖便將征戰的軍心。
但韓長鸞卻在高緯耳邊說了壞話,使得高緯起了猜忌之心,一個莫須有的造反之名扣下,若非趙彥深求情,崔季舒等人怕是早就一命嗚呼了。
雖然崔季舒沒有被高緯誅殺,但卻被罷官免職,從此成為一個地位低賤的庶民,這對於一個宦海一生,曾今地位崇高的人來說,也許並不算什麼好事。不過家人沒有因此而喪生,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原本崔季舒以為自己此生再也沒有回到廟堂上的機會,心灰氣喪下回到博陵安平(今山東益都),準備就此歸隱山林,鑽研醫術終老此生。
然而時間才過了幾個月,朝廷宣旨的宦官便來到了安平,同時帶來了皇帝高緯的問候與任命。崔季舒雖然沒有官復原職,但卻被高緯欽點作為前往淮州問候盱眙侯鄭長恭的使者。
這絕對不是個好差事。
皇命不可違,儘管崔季舒心中百般不願,但他也不得不收拾行囊,在新年伊始之際,告別妻兒,踏上了前往盱眙的道路。
崔季舒一行,除了朝廷派來護送他的五百兵丁外,還有兩個傳旨太監,名為協助催季舒辦公,實際上卻是監視催季舒而已。
崔季舒與高長恭同朝為官,自然是認識的,對於高長恭這個高氏皇族中的怪胎,他心中佩服之餘,也隱隱有些同情。雖然在政治中,無所謂朋友與敵人,一切都是利益使然。但崔季舒身上卻也有著文人的氣節,他們對於國家與君主的忠貞總讓人不能理解,甚至是仰望。
高長恭還會再退讓嗎?如果他選擇揭竿而起,那自己無疑就會成為祭旗的冤魂;如果他繼續退讓,那等待他的便是死亡。有人甘心受死嗎?即便是有,那也是有某些逼不得已的前提吧。
崔季舒默默地嘆息了一聲,心中一片蒼涼,為自己未知的命運,也未高長恭的抉擇,更為大齊數千裡的江山社稷而迷茫嘆息。
“郭公共,晌午了,歇息一下吃些東西再上路吧!後日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