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麗華的屍身旁,還有一具男性屍體,如同楊麗華一般也是面目全非,死狀猙獰可怖,不知是誰人下手如此狠毒。也許這少年是高興,也許不是,長安城的百姓無從得知。
公元574年正月初五,宇文邕正式下令,撤銷對高興和楊麗華的追捕,厚葬楊麗華。這一訊息讓長安城所有民眾大大鬆了口氣,壓抑的心情也如逐漸晴朗的天空一般明媚溫和。
這月餘的時間,長安城發生的大事實在有些多,讓眾人有些難以接受。先是皇太后斥奴女士駕崩,接著便是高興玷汙太子妃一事,緊接著又是浩浩蕩蕩的滅佛運動。這一系列的事件讓城中很是有些動盪不安。如今,隨著宇文邕的命令,長安城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華與喧囂,而且比之曾今還猶有過之。畢竟,被勒令還俗的和尚道士不在少數。
楊麗華有可能突然暴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長安城作為北周的都城,文化,政治以及經濟的中心,其中的人口不下百萬。即使宇文邕擁兵百十萬,但想要從百萬人中找出兩個可以喬裝的人,這一工作無疑是極其繁重而困難的。連續數十天的戒嚴與搜捕,不僅讓城中百姓惶恐不安,更是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高興是否真的玷汙了楊麗華,宇文邕父子都不知道,似乎也沒有知道的必要。所謂人言可畏,事情的真相無論如何,此事對宇文氏皇族來說都實在是莫大的恥辱。
但宇文邕不是宇文贇,他能夠隱忍十數年,默默積蓄自己的力量,最終擊殺宇文護,最終掌握政權,可想而知他的心智是多麼堅定。成功的人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他們一定會審時度勢,拿得起放的下,把握住每一次機遇。
雖然在宇文憲的幫助下,宇文邕禁教的政策推行得尚算勝利,但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畏懼宇文邕的鋼刀長槍。總有些狂熱分子,會誓死捍衛自己的信仰,即使被世人唾棄討伐,他心依舊。這類人是愚昧的,同時也是可愛的,值得眾生所敬佩。
長安城幾乎已經被宇文憲和宇文招掘地三尺,但高興和楊麗華卻依舊杳無蹤跡。而這半個多月來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實則巨大得可怕,讓國庫壓力陡增。
於是宇文邕便果斷地下達了命令,停止大規模的搜捕行動。同時,宇文邕也尋找了兩具與高興和楊麗華相近的屍體,刻花了臉,讓人辨別不出,以此來結束高興與楊麗華一事。但宇文邕私底下卻仍然囑咐宇文憲暗中密切關注長安城的各方動向,尋找高興地下落。
不管城中百姓將近來發生的事情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如何議論紛紛,也不管宇文邕如何暗中苦惱,高興和楊麗華此時卻是已經正大光明得出現在城外的軍營之中。
正月初六,宇文邕下令徵兵,兵源則是被勒令還俗的,年齡在十五歲至四十歲的和尚和道士之中選取。於是乎,高興和楊麗華便跟隨著大部隊出了長安城,來到距離長安只有二十里路程的軍營。
軍隊在精而不在多,有糧才行。是以,宇文邕特意要求,對於新招募的軍丁,務必要嚴格篩選,以免lang費糧食。
長安城外軍營中,溫暖的陽光下,近萬還俗的和尚排成一條長龍似的隊伍,懷著或擔憂,或沮喪,或新奇的複雜心情等待著考官的考核。
高興和楊麗華緊挨著,處在隊伍的後方。經過幾天的生長,兩人的頭皮已經有了些黑氣,不像原先那般光亮醒目,兩人俱已換下了僧衣,只穿著普通百姓的著裝,麻布粗衣,衣襬剛到大腿,精幹卻不美觀,最主要的作用還是節省布料,省錢。
對於新丁的考核選拔,實際上頗為簡單,一是力量,二是速度。軍營的演武場便是考核的場地,其上擺著十個石鎖,在邊緣處則放著兵器架,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常見兵器俱全。
高興和楊麗華皆是一臉平靜地等待著考核的到來,只是偶爾交談兩句,卻絕不談及個人的身份以及近來發生的事情,只說些關於考核的事情。高興前世是徹頭徹尾的獨行俠,雖然如今改變了不少,但他的話卻還是不多,最重要的是言多必失,安全起見,高興更是幾乎閉口不言。
隨著太陽在空中劃過優美的弧線,時間一點一點流逝,考核也持續不斷地進行,高興身前的隊伍越來越短,終於,在夕陽即將墜落扶桑樹時,終於輪到了高興。
“你叫什麼名字?”主考官是個二十出頭的青年,一張微黑的國字臉上,滿是經歷風霜後的剛毅穩重;眉毛粗重,挺立如刀,眉宇間透著勃勃英氣;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配上唇角的黑鬚,甚是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