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1 / 4)

如何對青花瓷的斷代不但是對一件瓷器真偽鑑別,而且可以透過青花瓷的紋飾來考查到當時的人文情況,如:元代的青花瓶《蕭何月下追韓信》《三顧茅廬》、《空城計》西域的纏枝蓮ˇˇ。在器形上有席地而坐吃抓飯的大《勸盤》、宗教用的梵文器物《淨瓶》。在這些器物上有它特有的形態,又有它特有的紋飾,有身穿西域袍留有大鬍子的人物,有三國時代的、明代的、有戰爭的、有安居樂業。但都有他的時代人文特徵,如到明朝同是一種器具,在紋飾和繪畫上與元朝有區別,服飾也不一樣。

元朝的淨瓶不帶手柄,而明朝就加上了手柄。元朝仿製的宋朝的同型別器物就加上了西域的色彩,這與當時的國土控制範圍的大小有關,也與當時的人文需要有關。如果把當時的時間、地域、人文、軍事、政治ˇˇ聯絡起來看,那就可以說:元、明兩朝的蘇料(瓷器)是一部寫在瓷器上的元、明兩朝的歷史典普。

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對青花瓷的發展弄清楚,能對蘇料弄清楚,對元明兩朝的歷史研究意義重大。

在元朝早期瓷器中不是隻用蘇料,而是石子青、回青、蘇料都用,中晚期以蘇料為主,製造出了大量的蘇料青花瓷,在明、洪武以後,永宣時期用料考究,如:《古瓷鑑定指南》二編書中說:“洪武二年於景德鎮建鈞窯二十座,專供燒御用器皿ˇˇ故瓷業之進步極速,數年間,即完全恢復宋代的繁興,所有宋器,均能仿製,而青黑二色又邁進前朝,以純素者更為佳妙”⑴。

在《中國古瓷器鑑賞詞典》中說:“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的燒造,代表著青花時代的真正到來”又說:“元明清生產青花的基地是景德鎮⑵,明永宣二朝時期是青花瓷器生產的黃金時代,用進口料‘蘇勃泥青’青色濃豔ˇˇ”(3)書中還說:“永宣青花用進口蘇料,髮色濃豔易於暈散,區域性有鐵斑現象。(4)“永樂偶有青色混糊現象,宣德青色則清晰”。(5)“大多一改元代繁縟風格,大都疏朗秀麗、筆意自然”。(6)這都是說明蘇料加工一直影響青花瓷器,而先進才產生了繪畫中的良好效果。

在《中國陶瓷》一書對青料影響畫面時說到:“永樂青花釉肥亮、釉色多發青、青花有暈散現象,青花有鐵斑、塗繪部分有不同深淺的筆觸感”。(7)不但說蘇料出現斑,而且對色也作了描述——黑褐色,在《元代瓷器》一書說:“進口料為畫的青花紋飾濃豔,使得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濃淡不一,並帶有黑褐色的斑點ˇˇ”。(8)《古玩指南》一書對蘇料的髮色感觀作了對比式的說明:“明器之藍色,類靛藍,而釉亦不甚透亮ˇˇ”。(9)在《古瓷鑑定指南》三編中引用清代瓷藝家朱琰的話說:“宣德為明窯極盛時也,選料、制樣、畫器、寫款,無一不精,青花用‘蘇勃泥青’。”故論青花,宣窯為最ˇˇ。(10)在《古瓷鑑定指南》書中對青料加工很具體的說:“ˇˇ至於敲青,首用錘碎,內硃砂者為上青,有銀星者為中青,每斤可得青三兩。敲青後,取奇零硝碎,碾入注水中,用瓷石引雜石真青澄澱ˇˇ”。(11)在《古瓷鑑定指南》二編中按歷史順序講:“宣德青花之精空前絕後ˇˇ洪武時配用未當,故青花未精,至宣窯時,始行成功,但原料用盡矣,故成化以後,雖有青花便原料已非蘇勃泥青矣,故青花以宣窯為最。”(12)書中對元代的青花瓷描述很少,但還是作了描述。在《中國古代瓷器鑑賞詞》中寫到:“元青花ˇˇ蘇料,進口料,釉面有黑鐵斑點,色澤濃豔,有黑色斑疵,色顯豔麗”(13)。這種描述與明朝永宣不同,對明朝的描述沒有提到斑疵。這說明釉料的加工要求逐步走向嚴格、細緻、科學。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透過蘇料應用中的加工歷史確認出色感受中的色差。

由於永宣兩朝用料講究,蘇料青花瓷器製作水平得到了提高,這主要是表現在鐵斑小而散、淺,這是因為蘇料製作和繪畫、燒製加工上的改進有關,我們可以按歷史時間排出蘇料加工過程的演變所引起的髮色感觀的不同,如圖:

早期

廣泛應用期

中晚期(蘇料加工成熟期)

晚期(高峰鼎盛期)

元朝中晚期

元末明初(洪武時)

明永樂、宣德初期

明宣中晚期到成化時期

加工不精細,斑跡多而大深,有的呈褐色斑,斑色明顯。

斑跡變少變小,斑跡深度不深,在繪畫筆路中有隨筆運筆產生的斑跡。

斑跡小、淺、有暈散,運筆筆路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