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願望就可以認識的。
但是作為一個原則,去探求那個最終的存在,這個方式還是非常重要的!
最可貴的是,丁善慶把他作為書院的執導原則,全力貫徹遵循!
不過,真正讓他盡心竭力的,還是另一個原則。
經世致用!
。(未完待續。。)
第1362章 格物致知紮根(大改)
不管是經世致用也好,還是格物致知也好,實際早就在儒家文化中存在,也早就有人論述提倡、推行。
但是作為一個校訓,大整旗鼓地倡導和落實到教學中去,這個嶽麓書院屬於首創,在當時首屈一指。
單就格物致知來說,畢竟純理論的內容和做法多些,但是經世致用就不同了。
經世致用,實質上是把格物致知所總結出來的的東西,規範化以後,用來經營他們所面臨世界的各項事務,也就是世間發生的所有一切!
凡是他們所面對所要做的事情,都需要經營!
所謂經營,一言以蔽之,就是用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瞭解,反過來指導這個世界中各項事務的執行。
能不能執行成功,很大程度在於是不是按照規律去做,不按照規律,瞎幹一氣,自然是肯定失敗。
但是,這裡隱含一個前提,就是他們所遵循的規則是正確的。
而這個正確的規則是哪裡來的呢,是格物致知的結果。
但是,誰能保證格物致知的結果就是正確的?
沒有人!
甚至連這個結果是否正確,都無從得知。
所以,經世致用又是檢驗格物致知結果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
也就是說,要想保證格物致知的正確,必須經過經世致用的嚴格檢驗。
因此,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原則,也在絕大多數場合被人們認為是毫不相干的原則,實際上就有了密不可分的關聯!
進一步分析,就知道二者是互相依靠,互相提供服務的!
沒有經世致用的需要和目的,格物致知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知道一些東西而去格物,那麼這個原則就成了當事人的一個小小的寵物,其成敗得失就會無人關心,對社會也毫無影響。
因此,格物致知必須為社會所用,就是經世致用。
另一方面,經世致用如果沒有格物致知所總結出來的結果作為指導,就成了瞎子走路,沒有目標,不知道如何行走。
沒有目標的行為,簡直連動物都不如。
動物的所有行動,還都離不開自然本性的驅動。
人的行為,沒有明確的、合宜的目標,甚至脫離了自然本性對他的約束。
哪怕造反的農民,也都給自己的造反行為找一些理由,何況更有理智的人,更何況最有理智的文人!
因此,這些自我約束力特別強大的文人之一舉一動,都必須有格物致知過程中得出的認識成果做為原則約束。
直接地說,經世致用必須後於格物致知;當然實踐中,這是一個無限的迴圈過程。
因為這個關係,二者互為對方提供存在的根基,也為對方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
而在具體推行經世致用方面,丁善慶和曾國藩互相支援,相得益彰!
對於曾國藩來說,治理國家,是最大的經世致用!是最富挑戰性的經世致用!也是最敏感的經世致用!
這個方面弄得好,可以升官發財;弄得不好,就會傾家蕩產,甚至人頭落地!
對於曾國藩來說,他的生活就是如何當官!
因此他對格物致知的依靠,在程度上高於任何人!
而丁善慶,雖然也當過跟慣例知識分子有關的官,但是基本上是一個純學術型的人才,因此他可以在格物致知方面,取得成績,也就是達到前人沒有達到過的高度!
這些成果,當然他很願意提供給曾國藩去使用,去檢驗。
他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他在官場或者其他場合去實驗。
經過檢驗正確的東西,他才放心地用於教學。
很多東西,不是可以馬上見效的,所以那些東西,就成了曾國藩的專用成果。
雖然曾國藩畢生混跡於官場,但是對他最為重大的生涯經卻是軍事!
太平天國的崛起,讓他投筆從戎,成為一名軍事統帥!
這個不管是他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都是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