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清夏雙方在整個七月間圍繞汶河防線進行了十餘次小規模的交手。
鑑於己方並未做好全面北伐的準備,無意浪戰的夏軍便隨後選擇了無視挑釁固守營盤的保守戰法。夏軍這邊不想跟清軍野戰,清軍那邊自然也不願意強攻夏軍煞是堅固的營砦,然而一味對峙的結果只能是白白消耗寶貴的糧秣,於是在大戰已經不可能的情況下,雙方只能圍繞著對手的糧道做起了文章。
說到奔襲敵後的糧道,那最合適的兵種自然是騎兵,而且根據南船北馬的老皇曆,擁有漠南、漠北蒙古提供馬匹的清軍顯然要比來自南方的夏軍更有優勢。不過這話實際只說對了一半,從數量上來說,夏軍的軍馬總數是出於絕對劣勢的,單從質量來看,卻並非如此。
夏軍目前擁有四種型別的軍馬,最頂尖的自然是以阿拉伯馬、安達盧西亞馬為代表的純血戰馬。這些肩高几近六尺、重千斤的巨型戰馬無論負重能力還是衝刺能力絕非清軍裝備的蒙古馬所能比擬的,甚至阿拉伯馬的耐力也不遜色一向以堅韌著稱的蒙古馬,因此可以說完勝清軍。只是這些阿拉伯馬、安達盧西亞馬的種母馬價值萬金且長途海運容易死亡,因此儘管這些年鄭克臧不惜重金向泰西各國求購,可是每年運抵的種母馬不過只有寥寥的數對。好在經過十餘年的繁殖,如今也形成了五千餘匹的種群規模,每年能從中選出三百餘匹適齡戰馬,初步滿足了夏軍部分高階將領及禁衛軍騎兵部隊的裝備,只是還無力推廣到全軍。
夏軍擁有的第二種型別的軍馬是阿拉伯馬、安達盧西亞馬與蒙古馬的混血品種,其肩高大致在五尺、五尺半之間,體重六、七百斤左右,雖然不如純血馬那樣具有壓倒性的資料優勢,但勝在數量上有一定的保證………夏軍在濟縣的馬場每年能提供三千匹左右,而蝦夷地、苦無以及蘭嶼等地的海島馬場也能提供近五百匹,基本上兩年就可以武裝夏軍一個主戰騎兵師………更重要的是,混血馬的種群數量和蝦夷地及苦無的馬場還在不斷擴大之中,相信再過幾年後,每年提供萬匹戰馬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三種型別的軍馬當然是蒙古馬,憑著朝鮮在濟縣留下的老底子,夏軍每年能獲取四至五千匹適齡蒙古馬,不過夏軍並不把蒙古馬作為驃騎軍、鐵騎軍等主力騎兵部隊的戰馬,而只是充當飛騎軍這類龍騎兵部隊裝備的騎乘走馬。
最後一種則是產自雲貴川的滇馬,這些個子矮小但耐力十足的小型馬則是夏軍目前最主要的馱馬和曳馬,主要裝備夏軍的炮兵部隊及輜重運輸部隊。
馬戰、馬戰,自然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馬,夏軍的主力騎兵部隊雖然數量上及不上清軍的八旗馬隊、蒙古馬隊、綠營馬隊,但正是靠著混血馬的質量優勢每每能以少勝多,在總體上跟數目更多清軍打了一個旗鼓相當。
不過話又說回來,馬戰的巨大消耗,也讓夏軍方面頭疼無比
時間進入九月份,入魯清軍已經收復了包括莒州、沂州在內的絕大部分膠東、膠南、魯東南、徐東北的州縣,只是夏軍之前已經利用民船撤走了大部分被攘攜而來的百姓,只有少部分因為風期的原因滯留在日照附近,不過隨著夏軍軍輸船隊的冒險運輸,這部分不足萬餘的百姓和剩下的兩個夏軍師很快也將撤退完畢。
九月十一日,在夏軍主力巡洋艦的護送下,最後一批夏軍撤離日照灣。第二天,懾於夏軍艦炮威力的清軍自日照縣城出發,收復了徹底被破壞的夏軍海邊營砦,藉此象徵著山東戰事的結束。然而戰事的結束卻意味著朝爭的開始,清廷內部關於是不是要放棄黃河以南的爭論開始火爆起來,只是因為康熙對淮安、徐州等要點的意義有著明確的認識,再加上清廷無法壯士斷腕般捨棄魯西、魯中、魯南、豫東等地的財稅,這才壓制一部分朝臣的意見,繼續控制整個山東,並以魯東南沿海為清夏之間的緩衝區。
不過要保證魯西豫東糧區不受夏軍蹂*躪,就勢必要加強河南前線的力量,因此清軍很快就把南援兵團調往汶河一線。可是夏軍預判了清軍可能的行動,從八月底開始,邊陸續向許昌方向增派兵力。儘管這些新建的師戰力十分可疑,但是清軍並不知道詳情,只是知道夏軍同樣在增兵。
考慮到如此堆砌下去,一來對於財政上的壓力太大,二來可能形成最終決戰的勢態,不敢輕易一搏的康熙不得不主動下令撤退,於是在魯東南兵團的策應下,清軍逐次後退至鄭州附近,進而分別退回河中與魯南等地。而夏軍由於要消化魯東南的成果,因此也順勢後退,到了當年的十月份,在華北降雪之前,雙方恢復了原來勢態,至此武成四年之役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