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左支右擋的川東明軍中的大部分對夾縫中的日子已經不能忍受了,他們爭先恐後向華夏朝輸誠還來不及,自然不會再有心思來幫扶這位既無影響力又無實力的小監國。
但是有野心的並非只有朱怡欽一個人,佔據順慶府廣安州的小軍閥鐵槍李李思久就是其中一個。朱怡欽使者的到來讓他看到了機會,於是捨棄老巢不顧,帶著拼湊出來的二千部伍直撲重慶,並在朱怡欽的暗助下奪取關防。
由於一眾主持者不是前往遵義方面聯絡夏軍,就是被朱怡欽誑入正殿遭到關押,因此遇襲的朱耷親軍根本沒有組織起有力的抵抗,不是被迫投降李部就是一鬨而散,遂使李思久兵不血刃的奪取了重慶府城。
奪取重慶的李思久表面上對朱怡欽畢恭畢敬,但兼併了川東明軍中最精銳的朱耷親軍後,李部的實力已經膨脹到萬人,再加上一部分不願意受到華夏朝拘束的川東勢力過來投靠,李思久一舉成為了掌握重慶小朝廷的赫赫權臣。
李思久的行動造成了川東明軍的進一步分裂,清軍方面自然不可能不加利用。
華夏武成元年、清康熙三十八年、明泰順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清四川總督席爾達留成都將軍桑格率兵三萬在敘州府隆昌以南牽制夏軍敘永總兵、山陰(縣)伯毛洪言部四個師,他本人另率五鎮清軍直撲重慶,試圖藉著明軍內亂,一舉奪取這座川東要鎮。
清軍一動,夏軍自然不能坐視其奪取全川進而威脅周邊各省,於是在那些願意降夏的前川東明軍的帶領下,同樣橫戈待枕的夏軍各部也快速兵進川東各地。至七月初,除被桑額牽制的毛洪言部未有寸進外,自貴州方面出擊的夏軍已經接收了重慶府南川、綦江、江津、涪陵、豐都、石柱、武隆、彭水,酉陽、黔江、秀水三縣也舉旗歸降。而從湖廣方面開進的夏軍則一路攻佔夔州、忠州,綏定、順慶兩府也有相當數量的州縣歸附。
據此鄭克臧劃出原隸屬湖北的恩施、宜昌兩府增設益東省(等處地方),該省以夔州府為首府,下轄恩施、宜昌、綏定、順慶等五個府,並忠州、酉陽兩直隸州。並任命原貴州總兵、昌化(縣)伯何乾出任川東總兵官,統一指揮進入川東的夏軍各部,而指揮湖廣夏軍入川的原湖廣右副總兵樂珉越則調任貴州副總兵,以為何乾後援。
華夏朝建省整軍忙得不亦樂乎,此時重慶保衛戰也進行到了最緊要的時刻。
李久思部雖然成分複雜,士氣不振,但是川東明軍跟清軍之間有著深仇大恨,因此儘管內部矛盾不斷,但在大敵當前之際還能同仇敵愾。再加上李思久在行動之初已經對可能面臨的情況做了最壞考慮,因此一早就做好了各種應對準備。
集中力量撤退到重慶附近的明軍,依仗著崎嶇地形、複雜環境、堅固的工事以及朱耷早先囤積的糧食與清軍做殊死搏鬥,清軍雖然倍數於李部,但卻遲遲不能突破防守,鏖戰三個月,清軍死傷枕集,卻只能望嘉陵江興嘆。
戰至九月,已經統合完降夏明軍的何乾突然襲取順慶府城南充。由於擔心夏軍乘勢襲取整個四川,精疲力竭的席爾達不得不引軍退保成都。
不過清軍想退也並不是這麼容易的,李思久此時盡顯梟雄本色,集中僅有的精銳千人對清軍實施追擊,一舉擊破清軍後衛,俘獲綠旗兵數千人,並攆著席爾達的屁股光復了璧山、銅梁、大足、合川、榮昌,並威脅隆昌桑額部側後。
在面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桑額不愧是敵前逃遁的老手,他不動則已,動如脫兔,以大踏步撤退的方法,丟棄嘉定、邛州、眉州等地,一下子逃回了成都,從而把資州等地丟給了夏明兩軍爭食,希圖以此轉移矛盾,保全清軍在四川的存在。
這個時候,四川的局面顯得更加混亂了,兩路入川的夏軍已經控制了川東、川東北、川南、川西南各府州並建立了益東、敘永兩個新省,清軍則死保成都、綿陽、保寧這一路,而李思久部明軍則控制東起重慶西至資州之間長條形的一片土地。
從三方勢力分佈的情況來看,夾在兩強之間的明軍其實危在旦夕。可這個時候利令智昏的朱怡欽卻不顧己方力量最為薄弱的實際情況,提出要舉辦登基大典以繼承明祚,由此引爆了他與李思久之間的矛盾。
當年十月二十四日,覺得矛盾激化到已經不可調和的李思久斷然引兵囚禁了朱怡銘。與此同時,李思久派人出使夏軍,以讓出重慶等地為代價,要求夏軍網開一面。正當,夏軍將校頗感意外之際,李思久果斷放棄各地,集中兩萬軍馬並十五萬老弱殺奔成都。
對於明軍與清軍之間的戰鬥,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