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部分(2 / 4)

的重量單位中少了“厘”和“毫”,多了“銖”,這是因為在實際運用中基本上用不到“分”以下的單位,至於“(煉)金(煉)丹學(注:化學)”中可能會用到“銖”這一單位,但由於計量工具還達不到相應的精度,因此也只是概念上的區分。

在“斤”之上逢百晉位,即一百“斤”稱為“石”、一百“石”稱為“噸”,由此設立“噸”為最高的重量單位以適應越來越繁重的運輸計算。

格致院第三個確認的是長度單位。衡虞司以湖絲的平均寬度為最小長度單位“絲”、十“絲”一“毫”、十“毫”一“厘”、十“厘”一“分”、十“分”一“寸”、十“寸”一“尺”、十“尺”一“步”、十“步”一“丈”、十“丈”一“仞”、十“仞”一“裡”。

按另一時空的計算,一根湖絲的寬度大約為六千奈米,一公制厘米為一千萬奈米,因此新制一“尺”即六十厘米,約為現行工部尺的一點八二倍。同理,新制一“裡”相當於異時空中六“公里”,也相當於舊制“裡”的十一點一倍。據此,華夏官方終於統一了原來陸上一“裡”與海上一“水裡”的計算。

長度單位更定後,面積單位也相應的做了修訂。衡虞司以五“步”之方為一“畝”,新“畝”約等於舊制的一點三五倍。又以十“畝”為一“甲”、十“甲”為一頃,如此一“裡”方圓合四百“頃”、四千“甲”、四萬“畝”。

由於度量衡的變動關係到賦稅徵收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鄭克臧在鄭氏江山徹底坐穩之後才敢動這個腦筋,用他自己的話說,只要新的度量衡能夠確立,哪怕是曇花一現,他這番就沒有白來

在頒佈新度量衡的詔書上蓋完大印,鄭克臧便離開武昌再度視察江淮,這已經是他登基後第四次視察江淮了,若是在算上明季的最後幾年,就一個江淮行省他就視察了近十次之多。當然吸引鄭克臧的並非是揚州的瘦馬,而是淮泛區的防務。

不過由於洪澤湖的隔斷,夏軍淮河防線事實上是分成了兩段。其中東段因為清軍在清江浦、淮安府等地還有駐防警戒的前哨部隊,因此只是簡單的拓寬了部分射陽河河段並沿著射陽湖、白馬湖、高郵湖一線遍植喜溼林木、挖掘分洪洩水的人工湖塘並毀壞道路以預防清軍大隊藉此席捲而下威脅江北及江南核心地區,同時在尚可通行的道路附近建設堡砦,但未對上述湖泊河川以北至淮河間的廣大溼地進行綜治改造。

如果說江北的工程是體現了防禦的勢態的話,那麼夏軍在淮南的建設更呈現出緩步進攻的局面。從明武定四年開始,鄭克臧便在洪澤湖以西的淮河沿線廣泛修建河堤。由於考慮到地球自轉在北半球造成對江湖南岸的侵蝕沖刷遠較北岸嚴重的地理因素,鄭克臧隨即又在淮南廣泛開鑿人工運河和灌溉網路,並分流淮水入巢湖,再由巢湖匯入長江。

經過六、七年的努力,這一工程基本完工。建成後的淮南灌溉總渠不但能有效的分流淮水抑制洪澇,更改良了淮南的耕作環境,使得大部分的低產旱地轉為高產水澆地。

在完成了淮南地區的分洪抑洪工程之後,夏軍又順勢北進,控制了淮北芡河、淝河、渦河、茨河、沱河、泉河、谷河、洪河、濉河等諸多淮水支流的中下游地區,進而在淮泛區北部根除沼澤、建立林區、草場,並建設堡砦,進而把防禦圈的前哨推至徐南、亳州等地,威脅清軍在徐州、歸德的駐軍。

當然清軍也不可能看著夏軍步步蠶食,只是清軍即沒有財力修復淮泛區的環境又不敢深入淮泛區與夏軍主力大戰,因此最終只能選擇在淮泛區的北端以小股兵力跟夏軍探哨纏鬥,同時在宿北等地跟風修建堡砦,試圖藉此延遲夏軍北進的速度,為主力提供預警。

“如今官軍在淮北的主力集中在潁(州府)汝(南直隸州)之間。”由淮南總兵調任淮北總兵的席大平報告著,根據形勢的發展,華夏朝廷已經在武成五年十二月初設立中州行省,該省目前下轄從江淮六安府中分割出來的信陽直隸州、席大平剛剛提到的汝南直隸州和潁州府以及治所在許昌的許州直隸州,未來預期還要統轄歸德府、開封府、鄭州直隸州等地。“與南陽一線的我軍一起拉直了戰線。”

武成五年,夏軍的體制又做了一次微調。如今夏軍陸師步軍、騎步軍中每團下轄五個百人步哨和一個百人白兵哨,再加上團屬輜重隊和團指揮所,全團六百五十人。以一旅三團計,再加上旅直屬的輜重哨、中壘哨、炮軍哨、遊騎哨以及旅指揮所,每旅合計二千四百人。每三旅組成一師,師有輜重團、中壘團、炮軍團、白兵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