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所以並沒有真的買夠20個股票。
這時候,陳小西發現一個現象:股票漲的時候,債券日益下跌。“對沖”的想法,第一次在頭腦中誕生。
當年有種分離式的可轉債,5年期限,利息只有1%,但是買債券,會白送權證。有人在權證上賺了錢,就把債券賤賣。100元的面值,陳小西買的時候只花了76元(5年到期仍舊會支付給100元)。他認為這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
他打算每跌0。25元,就追加買一些。沒想到後來它一路跌,跌到71元。他因此買入很多。 2007年,股市最好的時候,他的股票資產只佔了總投資的15%,剩下的都是債券。
2008年,當股票達到6124點以後,一瀉千里,跌到1600,跌去80%。那些追進去的人連退出的時間都沒有。在股票跌的時候,債券一直在漲。因此股市跌的時候,陳小西的資產並沒有隨之跳樓。
“我跌了12%。”陳小西準確報數。
後來,陳小西看到巴菲特說過這麼一句話:“別人賺錢的時候,我也賺錢,我儘量賺得跟別人一樣多;別人虧錢的時候,我也虧錢。我肯定比別人虧得少。”心意大動,從此視巴菲特為知己。
2009年,股指從底部的1600點,漲到了3400點,粗略算漲了100%。那時候,很多人還沒有從6000點的災難中恢復過來,陳小西已經賺了50%。
這個經歷,讓陳小西得到了股市上的第一個經驗之談:股票和債券是對沖的。它們漲跌是相向的。作為投資者,你總是去買便宜的那一個,賣掉貴的那一個,這樣你就可以保證立於不敗之地。
梁忍不住,終於開口問:“如果我沒記錯,你說過你家境普通。我猜想你最初投資的錢都是你個人在美國打工賺來的。那時候你有多少錢?”
陳小西聳肩一笑:“我的家境和你的猜測都是對的。不要問我具體有多少錢,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分比。”
梁心中一動。那時候大哥給自己200萬,自己嫌太少,大哥說的也是這句話:“不要在意金額,要在意回報比。”
“請您接著說。”梁不覺用了個“您”。
陳小西說他的第二個經驗是用前輩理論指導實戰。
為了研究怎麼投資股市,他特意買了一本巴菲特推薦的股票投資入門書,叫《一個聰明的投資者》。是巴菲特的老師在1934年寫的。
這本書的第一個章節就談了如何投資債券因為這是一個風險相對較小,收益相對有保證的投資。
後來,他又看了巴菲特的《滾雪球》。巴菲特的投資有個關鍵詞:淨資產。把公司統統賣掉的錢,就是淨資產。如果我買進的價格低於淨資產,即使股票不漲,把這個公司統統賣掉,價差就是利潤。巴菲特說他要買股價低於淨資產的公司。那就意味著,穩賺不賠。
陳小西更加細緻地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發現居然真的有股價低於淨資產的公司。
“我相信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做好股票,但每一種方法都需要一種性格做依託。就我個人而言,在實際做股票的過程中,對巴菲特的很多說法,有了深刻的體驗。
股市是動態的,過去的經驗沒法原搬照抄。但是那些經過時間檢驗的理論,尤其是基於相似性格的成功者說出的理論,是非常有指導和借鑑價值的。”陳小西總結。
這個總結讓梁不覺也想笑。她認為陳小西完全有理由狂妄,因為他的成績超出了常人。但是,一反常態,他反而更謙虛。梁只想笑問,這裡面有幾多虛偽。
第156章 貝基金草創
美國這樣定義熊市:從道瓊斯指數的最高一點,下跌20%,熊市就確立了。如果以此為標準,那麼中國熊市年年有。中國股市震盪得比較厲害。
陳小西心血來潮,把整個股市從1991年到2007年得股指全部查一遍,發現每三年有一次上證指數上漲100%,根據這個規律,他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投資每六年上漲100%。
“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這個假設在實踐中是可以實現的。因此,我第三個經驗是:熊市年年有,牛市不遙遠。這個經驗對投資信心來說,很重要。”陳小西道。
談完理念,進入實操階段。
在具體選擇股票的時候,陳小西找營運狀況好的,市盈率低的公司去買。2007年跌下來的和2008年熊市裡,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鋼鐵公司、機械製造公司。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