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盡最大可能的合理利用手中的武器資源,然後在陣地前方佈置上幾道鐵絲網,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等著敵人來進攻就是了。
這樣的戰術佈置,一支五百人的軍隊,至少能夠抵禦一千名敵人的進攻,如果彈藥充足的話,抵禦兩千人的進攻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若是換做他們去進攻,說實在的,就是德國人也沒有什麼好辦法,或許,他們會比英國人和俄國人做的更穩重一些,不會那麼傻乎乎的高聲的喊著口號,大老遠的就告訴敵人我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更加不會像英國人那樣,抬頭挺胸的,明明是上戰場,是去送死的,搞的跟結婚似的那麼隆重,那麼注重形象。
好吧,其實現在除了中華帝國以外,好像沒有哪個國家是不注重軍隊形象的,而這也並非無理無據,而是經過常年的戰鬥總結,得出來的經驗。
而提升士氣最好的辦法就是軍服,所以,那些看起來好看的軍服,甚至顏色鮮豔的軍服,的確能夠提高部隊計程車氣,同時打擊敵人計程車氣。
但是這一招在中華帝國這裡卻是根本行不通的,穿的越好看,眼色越是鮮豔,死的就越快,他們才不管你穿的好不好看,看起來是不是特別牛逼的樣子。
如果是德軍在進攻,那麼他們頂多也就做出一些輕微的改變,比如,儘可能的調集一些火炮過來,然後命令部隊悄無聲息的靠上去,等到一定距離之後在去喊口號,衝上去,儘可能的避免敵軍更早的發現他們。
哦,對了,或許還會安排一些重機槍提供火力掩護。
德國人能做的,也僅僅只有這麼多了。
這是目前整個世界的潮流所向,事實上一戰的時候,主要的戰鬥形勢就是攻防戰,雙方總是會派出大量的兵力去爭奪某一座陣地的控制權,然後就守在那裡等著敵人來進攻。
難道是他們真的不想攻出去嗎?答案是no!所有人都很想攻出去,但是卻沒有攻出去的資本。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二戰時期,戰爭風格會突然轉變成以進攻為主的戰鬥模式,在大量的裝甲部隊面前,所有的防線都是脆弱的。
哪怕你佈置了一百道鐵絲網又能如何?人家坦克部隊直接一路壓過去就行了,然後步兵在後面跟著慢慢悠悠的衝上去,你佈置的防線壓根就對坦克形不成威脅,所以,二戰中後期的時候,基本上已經看不到什麼鐵絲網在戰場上出現了,除非是一些特定的地點,特殊的情況。
現在坦克的橫空出世,讓不少人都意識到了坦克對於戰爭而言,將意味著什麼,它是可以完全改變戰爭方式的一種新式裝備,它是移動的炮兵,是移動的重機槍,是移動的鋼鐵堡壘,不僅攻擊力極其強悍,就連防禦能力也是恐怖的下人。
以往的戰爭模式,在坦克面前,根本就抬不起頭來,似乎列強剛剛在中國人這裡學到不久的鐵絲網,戰壕模式,很快就被坦克的出現給徹底的推翻。
但是問題又來了,坦克既然能夠這麼強悍,那麼如果作為防守的一方,在遇到坦克的時候,應當如何去應對?
關於這個問題,約瑟夫給出的建議是,在大力研發坦克的同時,也應當著手研究一款可以輕易摧毀坦克的火炮,在沒有坦克支援的時候,他們也有能力去阻擊敵方的坦克。
約瑟夫很快便回到了博爾賈,因為在那裡已經沒有了觀察的意義,儘管那裡的坦克只有八十四臺,甚至還有兩臺因為機械故障而不得不拋錨,但那並不能影響到坦克的作用。
而等到約瑟夫回到博爾賈的時候,已經是三天後了,而此時的博爾賈,基本上已經結束了戰鬥,在兩百多臺坦克以及數十萬步兵的攻擊下,他們只是付出了極小的傷亡代價,就徹底的殲滅了這裡的俄國士兵。
哦,不,準確的應該是,殲敵三萬餘人,俘虜六萬人左右,而皇家陸軍本身的資料則是漂亮的讓人感到害怕,他們陣亡計程車兵僅僅只有一千多人,即便是加上受傷的人數,無論是重傷還是輕傷全部算進去,也只有不到五千人。
皇家陸軍的戰鬥力的確很強悍,但是在德國人眼中看來,坦克的風頭卻是狠狠的壓制住了步兵的威風,在坦克面前,步兵無論怎麼去做,都會顯得是那麼的暗淡無色。
甚至可以肯定,如果沒有那兩百多臺坦克的話,這十多萬步兵至少也要陣亡一萬人左右才能夠得到這個結果,但只是這樣也足以嚇人了,雙方陣亡比3:1,這樣的資料,在想想中華帝國的人口,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將會是中華帝國的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