縷縷的黑色煙霧,是從西邊方向趕來的,負責駐守這裡的日軍第七十一聯隊的官兵在見到這一幕之後也不由的鬆了口氣,遲到了幾天的援軍終於是來了。早在一週之前,他們就接到了上面的訊息,過幾天會有一個聯隊的兵力和大量的物資抵達他們這裡。
所以這裡的日軍倒是誤將海面上的這支艦隊當作是他們的援軍,不過緊接著,日軍卻發現了問題,如果是他們的援軍的話,那麼不是應該從東北方向過來的嗎?怎麼會從西邊過來?正西的方向對應的是香港,是中華帝國本土。
第七十一聯隊聯隊長松山大茂大佐不由的皺起了眉頭,艦隊出現的方向好像很情報不一樣啊?難道是艦隊偏航了?這個好像也不太可能,艦隊首先抵達的應該是基隆方向,然後順著臺灣大陸架南下過來的,如果在抵達基隆之前還有可能會偏航,可是既然已經抵達了臺灣,那麼就絕對沒有偏航的可能性。
難道是敵軍?松山大茂不由的被嚇出了一身的冷汗,急忙的召集部隊進入陣地準備作戰,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援軍,起碼該做的準備要做好,如果真的是敵軍的話,那樣他們也不會被打的措手不及,雖然已經措手不及了。
海面上,致遠艦的瞭望塔上,透過四倍望遠鏡,瞭望兵可以隱約的看到地面上的日軍正在匆忙的進入防禦陣地,但是到目前為止,他依舊沒有看到日軍的岸炮陣地在哪裡?
而艦隊也基本上抵達了最後的區域,在這個位置如果日軍岸炮依舊沒有暴露的話,運兵艦是無法繼續前進的,因為他們若是捱上一炮的話,下場可是會很糟糕的。
艦隊整體停了下來,只留下了兩艘護衛艦繼續保護著艦隊,巡洋艦和驅逐艦將各自攜帶的大約十艘登陸艇放在了海面上,然後便開足了馬力朝著岸邊駛去,他們要先進入戰場,然後引誘日軍岸炮開火,然後摧毀他們,為陸戰隊的登陸掃清障礙。
一般而言,岸炮大多數是埋設在地下的,上面只留一個炮管和部分炮身,防禦什麼的可是極其強悍的,一門永備的岸炮陣地,單單只是依靠巡洋艦的火力還是有些難以對付的。再加上軍艦對上岸炮本就沒有什麼優勢,所以在沒有發現岸炮之前,是沒有人敢貿然進攻的。
而對面的岸炮卻並不是永備工事,因為時間關係,加上材料的緊缺,日本人根本就沒有多餘的材料去修建永備工事,在加上地形的限制,所以他們的岸炮只是在地上挖掘出一個深坑作為炮位,然後由炮長站在上面觀察目標指揮射擊。
這樣岸炮無論是射界還是其他的什麼,都不佔據任何的優勢,再加上這幾門岸炮其實就是陸軍炮,而且還是以前清軍留下來的,臨時被拉來充當岸炮的,威力和射程,精準度什麼的都是個問題。
以致遠號巡洋艦為首的三艘軍艦組成的編隊浩浩蕩蕩的朝著岸邊駛去,雖然看不到岸邊的岸炮陣地,但是步兵的防禦戰壕確是能夠看到的,隱隱的甚至能夠看到裡面正在移動的陸軍士兵。
而艦炮對付起這些步兵來說可是毫無壓力的,在離開艦隊的那一刻,艦炮便開始朝著岸邊的日軍發洩著自己的不滿。不時的能夠看到岸邊躲藏在戰壕內的日軍被炸飛上天空,到處都是爆炸聲,到處都是被摧毀的戰壕。
就在艦隊去跟岸邊的日軍挑逗的同時,十四艘登陸艇開始靠上了那些運輸船,雖說這裡並不是最終的登陸地點,但是在前面的軍艦沒有徹底的解決那些岸炮之前,這些運兵艦是不會繼續前進的,而這些登陸艇是需要在這個時候準備好的,然後只等前面軍艦的訊號傳來,便可以開足馬力的朝著前方登陸場駛去。
登陸艇的排水量只有二十噸,使用的是兩臺從坦克上退役下來的發動機,滿載航速十一節,最大載人三十餘人或三噸物資。
基本上一艘登陸艇可以一次性投送三個班的戰士登陸,而十四艘登陸艇一次性可以投送四十二個班,五百人的部隊登陸。而按照目前艦隊與岸邊的距離,在排除掉其他的一些影響因素,登陸艇一來一回,需要大約半個小時的時間。
也就是說,以目前的這個距離,如果艦隊無法前移的話,一個小時他們只能投送一千軍隊上岸,而岸上卻擁有近萬名敵人在防守,雖說那些臺灣軍人的戰鬥力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己方若是隻有五百人去抵抗對方那麼多人半個小時的攻擊,身上的壓力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沒辦法,登陸艇數量有限,加上這裡並不是主要的登陸場,主力部隊將會在北邊進行登陸,那裡登陸部隊的規模是這裡的數十倍之多,所以這裡自然不可能配備太多的登陸艇,十四艘登陸艇其實就已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