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評論家”的猜測。
誹謗她的人根本無需澄清便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誹謗她,如“不知廉恥”、“委身異族”、“不守婦道”之類的罪名。而對於喜歡她的人來說,這一次的事件更只像是嚴肅政治論調下中宮偶然透出的輕鬆俏皮話。
☆、76孩子的小名
此刻南北兩朝皆在南下的金人身上,南朝不想亡國,而北朝也不想要一個軍事實力雄厚的鄰國覬覦在一旁。
這是北朝上層的共識:唇亡齒寒,更何況金人並非本土種族,文明也尚未開化,說是在茹毛飲血的階段也差不多了。最淺顯的,幾代人同力建起的城池,累積起的財富,對於他們來說不過都是付之一炬,或者夷平了做牧場,這是對文明極大的破壞。
北朝也絕不想要這麼個野蠻鄰居,心裡也著急南朝太弱了一舉被人端了。
援軍已然派遣,也僅是把人抵禦住不讓再度南下,然後這群北朝兵大爺就駐紮在哪兒一動不動,坐等南朝發工資。
剩下的就是北朝漫天開價,南朝坐地還價,一群文官互相扯皮——底線是扯皮不要誤了軍隊開工,讓金人把南朝給端了,那麼北朝大兵也就沒人報銷路費了。
這個底線雙方都心知肚明,故而南朝雖是求人的一方,卻也不會白白地讓人佔便宜:北朝的哥們還不想咱亡國呢。
談判桌上,威脅、恐嚇之類這是家常便飯,幾乎成了該職業的基本技能配備。
而北朝亦是要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利益,說穿了,許多時候事件結果的成功與不成功倒不是看個人有無奇招——而是對方有無犯二。
有時候這個層面上的成功不是雙方比較文官口才能力有多強悍,而是不過是紕漏越少越接近於成功。但說到底,這總是魏國來求遼國出兵幫他們擺平外患。
高津予此刻心情甚好,大大地斬了魏國小肥羊一刀:他倒沒有開口就要土地,而是在要求了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