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3 / 4)

1)

愧我孤陋寡聞,雖然已屆耄耋之年,而且1955年還暢遊過一次三峽;但是,直到不久以前,我還只知有大三峽,小三峽則未之見也。

最近幾年來,風聞“小三峽”這個名詞,我也隱隱約約朦朦朧朧地認為,這只不過是在葛洲壩修建以後,長江上游水漲,因而形成了這個所謂“小三峽”而已。我並沒有什麼渴望想去遊歷一番。

然而,世界事有大出人意料者。今年九十月之交,中國的《人民日報》與日本的《朝日新聞》聯合舉辦“展望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國際討論會”,租了一艘長江上的豪華遊輪“峨眉號”,邊遊三峽,邊開會。我應邀參加。日程表上安排有遊小三峽一項。直至此時,也還沒有能引起我的注意和興趣,我只不過覺得遊一遊也不錯而已。

遊輪駛過了聞名世界的神女峰等等景觀,在巫山縣停泊。在這裡換小艇進入大寧河,所謂小三峽就在這裡。我此時才如夢初醒:原來還真有一個小三峽呀!

在這裡,我立即注意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長江水由於上游水土流失極端嚴重,原來的清水已經變成了黃水,同黃河差不多了,而大寧河水則尚清澈。兩股水匯流處,一清一黃,大有涇渭分明之概。我的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了。我們在大三峽中已經航行了不短的距離。大自然的瑰麗奇偉的風光,已經領略了不少。我現在雖然承認了,世上真還有一個小三峽,但是,在我下意識中又萌生了一個念頭:小三峽的風光決不會超過大三峽。如果真正超過了的話,那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然而,這一回我又錯了。小艇轉入小三峽以後不久,我就不斷地吃驚起來。這裡的水勢誠然比不上長江的混茫浩瀚,沒有杜甫所說的那樣“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氣勢。然而水平如鏡,清澈見底。兩岸聳立的青山也與大三峽有所不同。在那裡,岸邊的懸崖絕壁,蔥蘢綠樹,只能遠觀;有時還被罩在迷濛的雲霧中,不露崢嶸。在這裡卻就在我們身邊,有時簡直就像懸在我們頭頂上,彷彿伸手就可以摸到。峭壁千仞,我原以為不過是一句套話。這裡的峭壁真有千仞,而且是拔地而起,筆直上升。其威勢之大,簡直讓我目瞪口呆,膽戰心寒。不由得你不嘆宇宙之神奇。至於碧樹,真是綠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碧綠,彷彿凝結成液體,“滴翠”二字決不是誇張。我坐在小艇上,好像真感覺到這碧綠滴了下來,滴到了我的頭上,滴到了別人頭上,滴到了小艇中,滴到了清水中,與水的碧綠混在一起,幻成了一個碧綠的宇宙。

同是碧綠,並不單調。河迴路轉,岸上景色一時一變,大有山*上應接不暇之概。導遊小姐口若懸河,把兩岸山上的著名景觀說得活靈活現。同別的名勝一樣,這些景觀大都同中國的珍奇動物,同民間流行的神話傳說聯絡起來,什麼熊貓洞,什麼猴子撈月,什麼水簾洞,什麼觀音坐蓮臺,等等,等等。如果她不說,你或許不會想到。但是,經她一指點,則就越看越像,不得不佩服當地老百姓幻想之豐富了。

兩岸山上,也有不是幻想的東西,確確實實是人工造成的東西。比如棧道。在懸崖峭壁上,我看到一排相隔一二尺的小方洞,是人工鑿成的。方洞中插上木板,當年拉縴的奴力就赤足走在上面。據說這樣的棧道竟長達四百里。我們很容易想象出,這玩意兒有多麼危險。還比如懸棺,也同樣是鑿在懸崖峭壁上的洞,這個洞當然要大得多,大得能容下一口棺材。我們今天很難想象,這棺材是怎樣抬上去的。在中國的西南一帶,有懸棺的地方頗為不少。這可能是當地民族的一種特殊的風習。 txt小說上傳分享

遊小三峽(2)

正當大家聆聽導遊小姐生動的講解,欣賞兩岸高山的名勝古蹟時,忽然有人大喊了一聲:

“猴子!猴子!”

全艇的人立刻活躍起來。我雖然老眼昏花,此時也彷彿得到了神力,似乎能明察秋毫了。我抬頭向右岸的山崖上綠樹叢中望過去,果然看到幾隻猴子,在樹枝上跳來跳去。灰黃色的皮毛襯上了樹的碧綠,彷彿凸出來似的,異常清晰明顯。

艇上的中日人士都熟悉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那一首著名的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多麼美妙無比的情景啊!可惜的是,三峽的猿聲早已消逝,很久以來就沒有能聽到了。我曾擔心,我們的子子孫孫永遠再也沒有可能欣賞李白詩中的意境了。然而,眼前,就在這小三峽中,猴子居然又露了面,為小三峽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