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2 / 4)

的。可惜現在早已經過了中午,到我們今天的住宿的地方玉屏樓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再三斟酌,只好丟掉登天都峰的念頭,這好漢看來當不成了。我一步三回頭地向左一拐,拾級而上,一直爬到了一線天的門口。這時我們坐了下來,背對一線天口,臉朝前望,可以看到近在咫尺的蓬萊三島。所謂蓬萊三島只是三個石筍似的小山峰,上面長著幾棵松樹。下面是一片深不見底的山谷。據說,白雲瀰漫時,襯著下面的雲海,它們確確實實像蓬萊三島。但現在卻是赤日當空,萬里無雲,我只能用想象力來彌補天公的不作美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登黃山記(3)

一線天真正是名副其實。在兩個峭壁中,只有一條縫隙,僅容人體,抬眼一看,只見高處露出一線光明,上面是藍藍的天,這一團光明就召喚著我們,奮勇前進。我們也就真的一個個精神抖擻,鼓足了餘勇,爬了上去。低頭從我們兩條腿中間向後看去,還可以看到懸掛在天都峰上的那一條白練似的磴道。

過了一線天,再向右一拐就走上了玉屏樓,這裡是從溫泉到北海去的必由之路。一般人都是在這裡過夜的。徐霞客時代,這裡叫玉屏風。他在《遊記》裡寫道:“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絕勝處。”可見徐霞客對此處評價之高。原來這裡有一座廟,叫做文殊院。古人曾說過:“不到文殊院,沒見黃山面。”這同徐霞客的意見是一致的。

這裡有什麼特點呢?這裡是萬山叢中一塊比較平坦的地方,好像天造地設,就是一個理想的中途休息的地方。一轉過山角,就能看到峭壁上長著一棵松樹。提起此松,真是大大地有名。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大概都經常能看到它的形象。掛在人民大會堂裡的那一幅叫做“迎客松”的照片,就是它。這棵松樹的大名就叫做“迎客松”。許多來訪的外國領導人,以及名人、學者會見中國領導人時,就在那個照片下面照相。你看它伸出雙臂,其實是不知道多少臂,彷彿想同來遊的人握手,擁抱,它那青翠的枝頭彷彿能說出歡迎的語言,它彷彿就是黃山好客的象徵,不,它實際上成了中國人民好客的象徵。你若問它的高壽,那就很難說。它幹並不粗,也不特別高,看樣子它至多也不過幾十年至百年,然而據人說,它挺立在這裡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這裡山高風勁,夏有酷暑,冬有寒冰,然而它卻至今巍然屹立,俊秀挺拔,蒼翠欲滴,枝頭籠煙,彷彿正當妙齡青春。我在這裡祝它長壽!

至於玉屏樓本身,可看的東西並不多。只是因為此地處萬山之中,抬眼四顧,前有大谷深壑,下臨無地,上面有參天雲峰,聳然並立。同前一段的地無三尺平的情況比較起來,當然顯得空闊寥廓,快人心目。當白雲瀰漫時,雲海蒼茫,必然另有一番景色。可惜我們沒有這個福氣,只看到了一片乾涸了的大海。在玉屏樓的右邊,就是那一棵在名聲上稍遜一籌的送客松。它也像迎客松一樣,伸出了它那許多胳臂,好像向遊客告別,祝他們身強體健,過一些時候再來黃山。我也祝它長壽!

我們就是在住宿一夜之後,懷著還要再回來的心情走過這一棵松樹向黃山深處前進的。一走過送客松,山路就好像一反昨天上山時的規律,陡然下降,下降,下降,再下降,一直降到澗底。這一段路走起來非常舒服,似乎還要超過泰山的“快活三里”。我們雖低頭走路,仍可以抬頭望山。走過望客松,蒲團松,右邊可以看到指路石,回頭則見牛鼻峰上的犀牛望月。下到深澗澗底以後,一泓清泉,就在道旁,清澈見底,冷冽可飲。拿做文章來比,我們走這一段山路,好像是在作“承”的那一段,“起”得突兀,“承”得和緩,我們過了一段舒服的時光。

但是,再拿做文章來比,“承”過以後,就來了“轉”,這一“轉”,可真不得了。到了澗底,抬眼一看,前面是八百級的蓮花溝。這八百級彷彿是直上直下,令人看了真有點發怵。實際上,往上攀登的時候,比在下面仰望時更令人感到可怕。我們面前好像只有這一條窄窄的石階,只能向上,不能迴轉,“馬行在夾道內,難以回馬”,不管流多少汗,喘多少氣,到此也只有奮勇攀登,再沒有迴旋的餘地了。

登黃山記(4)

皇天不負有心人。爬上了八百石階,一轉就到了蓮花峰腳下。這一座蓮花峰也是黃山主峰之一。從它的腳下上山好像比從天都峰腳下攀登天都峰要容易得多,只需往右一轉,爬上幾個臺階就可以達到峰頂。然而,正唯其覺得容易,也就失掉了吸引力。同時,我們今天的目標是到北海。我於是只在蓮花峰下少坐片刻,抬頭看到不遠的峰頂上游人多如過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