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握兩極尋求平衡的思維方式和為人處事的智慧,孩子有此智慧,必將終身受益無窮。

十六、自省教育

儒家很重視自省。我們最熟悉的是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反思三個事情: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言而有信?老師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踐行了嗎?在這裡,曾子看似只提到了三件事,可能夠堅持做到每天反思這三件事離聖人的境界也就不遠了。曾子所要告訴我們的是一種自省的意識,也到不一定侷限於反思這三件事。事實上,人們的一切言行舉止皆需反思。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從小就形成自省的習慣又何愁不成氣候。

為什麼需要反思?

其一:因為是人都難免會犯錯,只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才能改正錯誤。早在《左傳》中就有:“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說法,此句後世演變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的俗語。儒家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儒家把道德修養的過程看作是一個不斷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正如孔子所言:“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就連他自己本人也承認自己曾犯有過錯,並認為,過錯被別人發現,是自己的幸運。他還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的過錯,就好比日月之蝕,人人都看得到,但只是一時短暫的現象,不會影響日月的光輝;君子改過後,仍然會受到人們敬仰。而“小人之過也必文”,即文過飾非,用花言巧語來掩蓋自己的過錯。所以孔子強調:“過則勿憚改”、“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犯了過錯,不要怕改正。只有明知犯了錯還死不悔改,這才是大錯特錯。

其二:不懂得反思,認識不到自己錯誤的人,還往往習慣於把錯誤的責任硬推給別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凡事首先從自己來做出要求,小人則凡事首先從別人來做出要求。從自己做出要求本身就包含了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這一層意思。不懂得反思自己問題的人往往又會變成孔子所說的“遷怒他人的人”和“貳過”之人。這種人總是覺得全世界都欠他點什麼,上帝怎麼如此對他不公平,總是怨天尤人,自己這麼高的水平怎麼就沒人瞭解?怎麼跟這麼一群傻瓜合作?動不動就指責別人。這種人的結局就是孤家寡人一個,然後又一錯再錯。所以,儒家特別強調“求諸己”,將其作為一個人為人處事應採取的基本態度。即使表面上看來自己吃了點虧,也不應該在乎。具體好處孟子也做出瞭解釋:“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自己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愛,就要反省自己在仁愛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管理人事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夠明智;待人以禮卻得不到別人同樣的回報,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夠敬了。凡事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都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做正了,天下人就都歸心於你了。所以,只有懂得反思自身錯誤的人才會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所在,也才不會遷怒於他人,同時,又懂得不斷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完善自己。

其三:從認識錯誤的途徑來看無外乎兩條:其一,他人提醒,即自己不知道,別人指出。其二,自省,即別人沒指出,自己發現。這兩條途徑看似殊途同歸,實則大相徑庭。一旦看做一個人的習慣,那就更不可相提並論了。途徑一為被動認識,被動認識不代表接受,不接受那就未必能改。途徑二為主動認識,主動認識到的錯誤自然是要接受的,接受了自然會主動去改。另外,在現如今想要讓別人誠懇的給自己指出錯誤,難度還是不小,因為大家都知道什麼叫“明哲保身”,就相處一般的人而言除非吵架、打官司是不願指出你的錯誤的,只有關係不一般的家長、老師、摯友才可能指出。這樣,就使得人們很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相比之下自省更能使人明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道理,更能主動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家長往往很納悶為什麼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屢教不改?問題就在於在幫助孩子認識錯誤的問題上,我們往往走的是第一條途徑,侷限於指出孩子的錯誤,卻忽略了讓孩子反思為什麼會犯這個錯,以及這個錯誤帶來的後果。更有甚者,面對孩子的錯誤,僅僅採用抱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使得孩子越來越逆反。孩子如果不懂得反思,是不可能從根源上認識到錯誤的。等孩子犯了錯再來說,顯然也是下策。只有讓孩子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