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更多的缺是懷疑;人們改變命運的機會多了,然而在強烈的競爭壓力下夢想以投機的方式獲得成功的心理最終帶來的卻更多的是挫敗感和失望。在這樣的時代人們的生存狀態正如清代學者所言:“終日勞碌,數米計薪,日以挫其氣,仰視天而不知其高,俯視地而不知其厚,雖覺如夢,雖視如盲,雖勤動其四體而心不靈。” 只知道為生存而忙碌,成功者關注著更大的成功,失敗者選擇逃避,逃避後隨之而來的便又是更大的失敗。最後,乾脆就無所謂,在無所謂中墮落,沉淪。不知天高地厚,看似清醒其實渾渾噩噩,功利化傾向突出,每天忙碌的背後卻是心靈的極大空虛。在這樣的生存狀態之下,我們整個就一機器人,整天為工作而工作、為掙錢而掙錢,人與人之間情感淡漠,何談幸福?連我們這些作為成年人的家長都擋不住,更何況我們的孩子呢?
然而,這是時代的錯嗎?非也。歷史前進的車輪是誰也擋不住的,時代發展到現在無疑是進步的表現。我們獲得了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所沒有的物質財富,我們的生活也比以往富裕了很多,生活便利了很多。沒有誰會因為現階段生存壓力大而願意退回到物質匱乏的時代。較之以往的歷史時期而言,再累也還是現在更好。時代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而忘記了固守我們的精神家園,使得我們物慾橫流,然而卻詩意蕩然無存。我們說孩子越來越自私、越來越難教育,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按佛家的觀點,父母是因,孩子是果。不僅僅是父母生了孩子,更是什麼樣的父母造就什麼樣的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可塑性最強的小時候,父母的言行舉止和教育觀念直接影響到孩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更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師。其實,孩子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樣難教育的樣子,時代固然對孩子有影響,但是父母可以用教育來引導孩子避免時代的錯誤影響,然而父母沒有這樣做,反倒是因為時代影響了父母而父母又誤導了孩子,說得嚴重一點那真叫父母“自作孽,不可活”。孩子帶給父母的煩惱其實就根源而論更多的恰恰是父母自己造成的。
現在的孩子缺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呢?缺的是人性教育。何謂人性教育。簡單的講就是要教會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的教育。“人性”相對於“動物性”而言,人也是一個物種,而人之所以能與動物區分開,正在於人能夠在發展的過程中漸漸去除身上的動物性而形成有助於人類發展的秉性,這些秉性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雖然文化有所差別,但大家都是人,所以,在教育的時候雖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幫助孩子塑造人性。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多注重對孩子加強中國人所應有的秉性的教育。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所特有的秉性,而這種特有的秉性就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將本民族的傳統不斷的傳承和積澱所形成的。這裡面涉及到一個水土的問題,什麼樣的水土滋養什麼樣的人,中國傳統文化滋養出來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而西方文化滋養出來的中國人你就會發現越來越不像中國人,當然,也算不得西方人。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那把淮北的土壤挖一部分過來養淮南的橘就養得好嗎?我們現在面臨的真是這樣一種尷尬的局面,正當全世界都在從我們的古聖先賢那裡尋求發展的智慧的時候,我們卻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把我們祖宗的東西丟得差不多了。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就是偏西化的。就連我們的教育也是偏西化的。本來中國自古所重視的當是“教化”,而非“教育”。教育與教化二者差別在於:教育重在“育”,即培育,強調的是借外在力量來塑造孩子;而教化則重在“化”,即消化、感化、內化,此三者不是外力可以辦到的,注重的是孩子對知識、對人生的內在領悟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為人處事方式和人生價值。“教育”更多的是關注知識、技術層面的東西,而“教化”更多的是關注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中國現階段的教育之誤區就在於盲目學西方而把“教化”給搞成“教育”了。按道理,本書不應該命名為《家長教育孩子的秘密——人性教育》,而應該用“教化”一詞替代“教育”一詞,包括書中的“教育”一詞,也當都換為“教化”一詞才恰當。但考慮到現如今人們已習慣了“教育”一詞,所以,本書還是都沿用“教育”一詞。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缺乏作為中國人就應該有的最起碼的秉性比如:忠、孝、恕、仁、義、禮、智、信等這些傳統文化的教育,而西方的*、自由、平等、崇尚個性這些價值取向拿到中國來,如果孩子缺乏作為一箇中國人所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