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3 / 4)

最有力的抗爭。

綜觀愛倫•坡一生,都陷於痛苦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不幸總是接踵而來,他失去雙親,繼而失去兄妹,再而失去對其呵護有加的養母、失去愛妻、失去生活保障、最後失去種種生活的理想,致使他的內心始終處於顫慄之中,恐懼佔據他心頭。

可以說,“恐懼”是愛倫•坡文學的主題,也是他一生的主題。

2

常人眼中,愛倫•坡則是十足的酒鬼、瘋子,整日只知呢喃著異端邪說,作出種種妖言惑眾的舉措。而且,一般如愛倫•坡的天才們命運都是相似的:被世俗排擠、詛咒、恨不得從肉體上被消滅他們。甚至可以這麼說,這些人英年早逝,是被詛咒死的。正因為他們處於不被理解、不被採納的狀態之中,所以就返回到自身,積蓄力量以抗拒世俗的強權,甚至整個社會。這樣,個人的力量或者“人格”的光輝才凸現出來,變成一個大寫的“人”。直至死後,人們才試著去寬恕他們,一步一步地解禁,即而去理解他們,再而去挖掘他們,最後轉而崇拜他們。

人們去試著理解他們的時候,一開始態度是極為傲慢不恭的,帶著“窺陰癖”式惡意,甚至一些正統之士會刻意去誣衊他們,以裝出一副維護正統的樣子。結果呢?人們不經意間發掘出一位巨人,一座山峰從水底漸漸升起,清晰起來。在一顆偉大的心、一座思想寶藏面前,人們不得不投之尊崇之情,歎為觀止。於是,逾越他們也成了時代的一道難題。有如此命運的人很多,中外比比皆是,如荷蘭的梵高、法國的波德萊爾、中國的司馬遷、曹雪芹等等。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吧!

可見,文學史、思想史上的名人,他們的才華往往與命運極不諧調,愛倫•坡正是一個典範。

愛倫•坡一生貧病交加,父母早歿,自小由愛倫夫婦領養。雖得養母疼愛,但被養父視為眼中釘,有意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孤兒,因而童年生活並不如意。正是養父有意讓愛倫•坡意識到自己是孤兒,致使愛倫•坡很小就開始在人群中尋找心靈的慰藉,這是一種純乎情慾之上的“母愛”式的愛情追求。在年輕的愛倫•坡眼中,這種愛並不是*裸的*,而是對某種“神性”的嚮往與追求,它是極為古典的,崇高的,具有古希臘風情。

也正因為如此,中學時代,愛倫•坡暗戀上了一個玩伴的母親簡•斯塔那德,這個女人極有古典氣質,極似希臘神話中的海倫,未幾,這女人就不幸病故。愛倫•坡傷心之餘,寫下了《致海倫》一詩。此詩極為著名,流傳至今,反映了他的濃郁的孤兒情結、戀母情結。

失去養母保護後的愛倫•坡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後來他又得知親生兄妹在心智上都有所缺陷,從此潛意識裡擔心哪一天也步上後塵。又加之愛倫•坡在27歲的時候娶了自己深愛的表妹維琴妮婭,時年維琴妮婭僅十三歲,身體羸弱。自此,他們共同經過了11年貧病交加的歲月,直到她於1847年去世,才結束了愛倫•坡時時害怕失去愛人的痛苦與恐懼。種種因素作用於愛倫•坡,成了他酗酒和創作的動機。

可以說,他藉助創作來剖析自己心靈深處的迷惑與恐懼,是一種精神分析法的“自我療法”;而酗酒則是愛倫•坡忘卻生活中諸種痛苦的工具,是一種自我逃避方法。這一點在愛倫•坡臨死前不久所說的話可以反映,“我經常沉湎杯中物,但喝酒並沒使我感到半點兒樂趣。我不惜生命和名聲,不顧理智,一味喝酒並非追求樂趣,而是竭力逃避令人痛苦的回憶,逃避無法忍受的孤寂,逃避迫在眉睫的大限。”逃避也是一種自我安慰,是對內心傷痕進行的撫慰。愛妻撒手歸西后,愛倫•坡從此憔悴一人,精神日益失常,由於尋愛過程坎坷,知音難覓、苦悶孤獨而無人能訴,最後終因飲酒過量,死於杯中之物,最終“成就”了在常人眼中“酒鬼”、“瘋漢”的形象。

如果說,借酒消愁成就了愛倫•坡的酒鬼、瘋子的惡名,那麼借筆自析的則成就了一代文豪的名聲。他的小說,特別是恐怖小說,不僅描繪了令人戰慄的現象,而且抽絲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