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振工業之法,可以發展棉紡織!”
“棉?棉紡織?”李世民頓時疑惑不解,這些是什麼東西?
張允文連忙解釋道:“這棉就是那織白疊布之原料!高昌那邊即有。此種棉高不過三尺,種植起來,無須佔用良田,沙地即可種植,且抗旱能力極強。隴右諸州不適宜種植莊稼之處,皆可種植此物。此棉採摘下來,紡織成布匹,便是白疊布。若是我大唐大規模引進此種棉,大規模的發展棉紡織,則可以大大的促進工業紙發展!”
李世民一聽,頓時眼睛發亮:“此言當真?”
“微臣何敢欺瞞陛下!”
“好!“李世民一拍大腿,坐回書桌之後,提起筆來,龍飛鳳舞的寫了起來。
擱下筆,李世民又問道:“還有何種良策?”
張允文搖搖頭:“重工之策,微臣只想到這些。至於重商之策,無外乎減稅之類的措施,那戶部的大臣們想必已有多種措施,微臣就不在這兒獻醜了!最後那個重農,眼下之計,卻是擴大田地數目,增加產量而已!”
李世民聽罷,不由有些微微失望。
張允文見狀,頓時笑道:“陛下當集思廣益,終有能人能想出恰當之策。再說了,誠如太史公之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萬民,本性趨利,只要陛下適加引導,以利誘之,則天下萬民趨之若鶩,倒是候這無論是重農還是重工商不就皆重了麼?”
李世民點點頭,沉吟片刻,卻是說道:“允文所談之物,皆是長遠之利,然而朕急於求得大利,以堵眾口,以養募兵啊!”
張允文聞言,卻是默默不語。腦筋急轉,想著能在短期之類獲得巨大利潤的活動。採礦?掠奪?貿易?出海?
出海,對,出海!張允文心頭驀地一動。如今大唐航海業十分發達,也無海禁之類的東西,若是由官府牽頭,駕巨舟出東海以通高麗、新羅、倭國,操舳艫以出南海,販賣大唐特產,掠奪東南亞之資源,短期獲利之巨,恐怕是抵得上朝廷的賦稅收入了。
想到這裡,張允文當下便將這種想法說了出來。
李世民聞言,卻是皺眉道:“這航海貿易真的能獲此等巨利?還有,這南海諸島之上難道就沒有國家,任你開採其礦產?”
張允文笑道:“陛下請勿懷疑。微臣給陛下算上一簡單的筆賬。假如微臣擁船三艘,可載貨物千石!”
李世民聞言頓時失笑:“你這船可真小啊!”
張允文不理會這笑聲,繼續算到:“微臣販運千石漆器、蜀錦、絲帛之類,總計花費三千貫。費三月之期,出海東遊,至倭國,則價值翻上十倍,得三萬貫。再買回倭國特產,費三月之期,返回中土。販賣倭國商品,所獲之利,再翻上幾倍。如此下來,這利潤豈不是極高?”
李世民頓時吞了吞口水,點點頭:“嗯,極高,非常之高!”
“再說說南海諸島,其上雖有人跡,但其尚未開化,赤身**逐于山林之間,捕獵鳥獸。且其體貌特徵,大異於漢人。我等傳播王化,宣教化於南海,豈不是功德一件?”說道最後,張允文不由陰笑了起來。
李世民撫摸著兩撇髭鬚:“允文此言極是!好,朕先且記下,待找人合計之後,再行打算!哦,對了……”李世民忽然像想起了什麼似的,“允文啊,這東海南海之事,你怎的知道?”
“呃……”張允文頓時語塞,口中卻是支吾道,“這……這,前幾年不是倭國派有遣唐使麼?這東海之事便是從遣唐使口中得知的。至於南海之事嘛,乃是……乃是,呃,林邑國國王在長安那段時間閒談出來的!”
張允文很快就找到了藉口,看看李世民,見後者彷彿漫不經心的樣子,這才放下心來。
**************
(本書首發於,請支援正版閱讀!)
第三百二十一章 滿月之慶
在皇宮裡帶了許久,眼看到中午用飯的時間了,李世民卻是揮揮手讓張允文出去,連頓飯也不請,這讓張允文一路埋怨回家。
到了家裡,張允文發覺整個家裡竟然鬧成了一團,喧囂聲,嬌笑聲,呼喊聲,孩子的哭鬧聲,大人的訓斥聲,混雜一團。雖然站在家門口,但是張允文還是聽見了那巨大的聲音。
“這,這是誰來啊?”一邊想著,一邊往裡面走去。
眼看就到了一處拱門邊,忽然目光斜覷見一個什麼東西正往自己方向飛來,下意識的一躲,只聽見“啪”的一聲在身後響起,張允文回頭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