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部分(3 / 4)

小說:大唐偵察兵 作者:閻王

子。

今日朝會之上,李世民提出,自己想要御駕親征。話音剛落,便遭到了眾位大臣的一致反駁,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

李世民說道:“朕自十六歲從軍以來,大小征戰,不下百次。至於兵法韜略,朕也是頗有自信。今征討高麗,起精兵十五萬,眾位愛卿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眾大臣聞言,頓時默默不語。倒是一些和李世民並肩作戰已久的武將不由微微頷首。

這時候那褚遂良出列道:“可是陛下,此戰勝負尚未可知。勝利了倒是還好,若是敗了,對國家,對陛下你都是不好!”

此言剛剛落下,那李績便出言反駁道:“上次陛下打算跟蹤追擊,消滅來侵犯的薛延陀部,結果被魏徵苦苦勸住。當時要真那麼做了,薛延陀部連一匹馬都別想回老家。如今他們緩過氣,又經常來騷擾咱們,我一想起那件事就覺著遺憾吶!如果陛下當時在軍中,審時度勢,堅持己見,那就不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了!”

李世民聞言,頓時頷首道:“這倒的確是魏徵的錯啦,當時朕挺後悔,但為了給大家樹立直言敢諫的榜樣,也就沒露出這個意思!”

雖然李世民這般說了,但是,仍然有許多大臣提出反對意見。不過其理由也倒是頗有些道理。像有人說李世民御駕去了遼東,這國事當如何?李世民便令太子監國,同時留下房玄齡等一大批正值能幹的官員作為輔助。也有人說起萬一西突厥進攻怎麼辦?李世民卻說有安西都護府在此,西突厥不敢來攻,不過為了預防萬一,還是令祁連山大營隨時做好出擊的準備。

在處理完這些問題之後,仍舊有一些官員反對。李世民說道:“古代的堯舜,再聖明也不會冬天種地;普通的農夫,春天播種就會有收穫,這是因為順應天時的緣故。高麗淵蓋蘇文施行暴政,老百姓伸長脖子望著咱們什麼時候去援救吶,這就是天時。大家說那麼多反對意見,可沒一條講到這個。請諸位放心吧,這次一定會勝利!”

聽了李世民的這番話,那些出言反對的大臣終是默默不語。

於是,李世民親征高麗,已經成了定局。

************

當時朝鮮半島上有三個國家,高句麗、新羅、百濟。此時,無論是隋煬帝三徵高麗,還是李世民口中的高麗,指的都是高句麗。也成為高氏高麗。歷史上的李世民沒能滅高句麗,他的兒子李治卻完成了這項使命。高麗滅亡之後,唐軍與新羅聯軍又滅掉了百濟,從此新羅統一朝鮮半島。統一之後,改稱高麗,也稱為李氏高麗。這個李氏高麗才是現在棒子的祖先!小半在這裡稍微解釋一下哈!

第四百一十二章 應對之策

草原上青青的牧草從腳下一直綿延到天盡頭。一片純粹的嫩綠色,讓人的心情不由高昂起來。

這裡是漠北草原。帶著濃濃寒意的春風吹綠了草原,也吹化了積雪。融化的積雪化成水,為這牧草的生長提供了足夠多的水分。但是,那些隱藏在草叢之中的淺淺水窪卻是讓人頭疼萬分,尤其是來自於高句麗的使臣。

當淵蓋蘇文得知了大唐極有可能對自己採取軍事行動之後,這位大莫離支雖然表面上十分鎮定,還訓斥了幾個害怕的下屬,而實際上,他的心理面也是非常擔憂的。

和前任高句麗君主留榮王不同,淵蓋蘇文對待大唐的態度是非常強硬的。在留榮王時代,那位留榮王意識到大唐並不是大隋,李世民也並非楊廣,前者是一位出色的謀略家、政治家與將軍,而後者卻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所以,榮留王選擇了向大唐臣服。每隔一兩年,他便會派出使臣來向大唐進貢,繳納豐厚的貢品。使臣言辭更是恭敬無比。這卻是榮留王想透過這種恭順換取高句麗的和平。事實上,他也成功了。

而這淵蓋蘇文就不同,在對待大唐的這個宗主國的問題上,是十分強硬的。這種強硬體現在他不向李世民朝貢,不遵大唐號令,而是想裹脅住那百濟新羅兩國,共同對抗大唐,由一個屬國變成一個能和大唐平等對話的大國。

這種衝突根本就是不可調和的。

這一點,淵蓋蘇文知道。所以,為了應對唐軍的可能的進攻,他採取了許多的措施。這派出使臣來到漠北,便是其中一條。

當初定襄城大戰,薛延陀精銳十去七八。不過經過幾年的修養生息之後,這薛延陀的實力也恢復了一些,不過想要達到定襄大戰以前的水平,估計還有等上十年。

夷男真珠可汗已經在定襄大戰之後,受到火炮驚嚇,而後又風寒入體,纏綿病榻。臥病期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