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和部落了。大唐南邊,一直以來便很寧靜。值得一提的是,當嶺南的馮盎、李光度、寧真長等首領相繼去世之後,李世民便直接從長安委派刺史、縣令等地方官吏,直接將嶺南掌控自己手中,而不是原先的那樣經由大首領推薦,朝廷在加以任命的方式。大唐西面,吐谷渾國力衰弱,吐蕃內戰難解,剩下的只有一個西域。不過當郭孝恪任西域都護之後,在他的帶領之下,安西都護府開始了擴張的步伐,幾千長征健兒,縱橫西域,打得西域各國紛紛俯首。而西突厥那位新任的可汗對待大唐頗為恭順,所以,西域無憂。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送上門來,李世民怎麼可能不動心?
沉吟片刻,李世民說道:“如今高麗不過是在做戰前準備,離真正開戰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我大唐軍隊亦需要準備一下。另外,允文啊,那高麗新羅的局勢,你還是要繼續關注一下。同時將調查院的重心轉移到高麗新羅,還有百濟身上。朕希望能在以後出戰高麗的時候,得到詳細的情報!”
張允文拱手一揖:“喏!”
這高麗往南集結大軍的訊息很快便在朝中傳開了。朝中大臣沒有一人對這高麗有著一絲好感,所以,不少的人上書建議李世民發出詔書,責問高麗。
聽道這個建議,李世民冷冷一笑:“那高麗距我大唐,萬里之遙,這詔書一下,他淵蓋蘇文置之不理,又當如何?”
那提出建議之臣頓時啞口無言,難道繼續發詔書責問?
而那太常丞鄧素則是提出於懷遠鎮增戍兵以威逼高麗,李世民道:“孟子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從來沒有聽說過增加一兩百戍兵便可威絕域!”
鄧素聞言,也是訕訕而退。
李世民站起身來,朗聲道:“朕當擬詔,以警高麗,若是不服,則興兵伐之!”
眾大臣聞言,互相對望一眼,一些人眼中閃爍的是興奮的光芒,另一些人眼中則充滿了擔憂。
第四百零七章 新羅使臣
“姐夫啊,我現在發現父皇還是很囉嗦的!”
聽見李治有開始抱怨,張允文不由苦笑一聲。
說李治這是抱怨,其實也不正確,看他那抱怨是的神情,分明就是帶著絲絲得意。可以理解,這李治從一個不受重視的皇子,到如今的太子,經過幾個月的適應之後,他也漸漸習慣了這個身份,雖然在張允文面前還和以前差不多,但是,一股子威嚴氣勢也漸漸的生成了。
張允文輕笑一聲:“陛下可不是個囉嗦的人,他在你面前怎麼囉嗦了?”
李治苦著臉道:“吃飯的時候,父皇說:‘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乘馬的時候,父皇說道:‘汝知其勞逸,不竭其力,則常得乘之矣。’;見到太液池裡面的舟船,父皇又說:‘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見到我在樹下休息,則說:‘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如此種種,不勝列舉,你說父皇囉嗦不囉嗦?”
張允文道:“這可是陛下在言傳身教,教你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君王,你可別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想當初你大哥可沒有過這些待遇啊!看看陛下的風範,若是你能學個十之**,那以後也會成為流芳千古的明君的!”
李治笑道:“我這不就是抱怨一下嘛!其實我還是在努力的跟著父皇學了!”
“好,那就好!”張允文笑道。
在九月的時候,一支薛延陀使臣來到了長安,向大唐進貢,獻馬五萬匹,牛、橐駝萬頭,羊十萬口。領頭的使臣是夷男的侄子突利設。
除了上貢之外,這支使團還提出一個請求來,希望能娶大唐公主。
面對這個請求,群臣分做兩派。一派主張既然已受其牛羊,當嫁出公主,免生邊患。同時搬出了漢時王昭君之事,大加議論,無非就是說著嫁公主的好處。這些人多是儒生,以褚遂良為首。另一派卻是說薛延陀今實力大損,不足以和大唐談條件,娶納大唐公主。這些人卻多是武將。
兩派爭執不已,而那突利設也四下活動。
這場爭執沒有持續幾天,李世民便做出了決定。朝會之上,他對眾大臣道:“卿等皆知古而不知今。昔者漢初匈奴強,中國弱,故飾子女、捐金絮以餌之,得事之宜。今中國強,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擊胡騎數萬。薛延陀所以匍匐稽顙,惟我所欲,不敢驕慢者,以新為君長,雜姓非其種族,欲假中國之勢以威服之耳。彼同羅、僕骨、回紇等十餘部,兵各數萬,併力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