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行動是人類最高和最緊迫的事業。
波普爾針對這種不對稱性提出了一項重大理論,其基礎是一種叫做“證偽”的方法(證明某事為錯誤),旨在區分科學與偽科學。人們立即開始針對這種方法爭論不休,儘管它並不是波普爾思想最有趣和最具原創性的部分。這種關於知識不對稱性的思想非常受實踐者的喜愛,因為他們對它的感受很明顯,它就體現在他們的工作方法中。哲學家查爾斯?桑德斯?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像有些藝術家一樣,在死後才獲得敬重。
當然,“證偽”,也就是確定地指出某事是錯的沒那麼容易。測試方法的缺陷可能導致錯誤的“錯誤”結論。發現癌細胞的醫生可能使用了有缺陷的儀器,導致視覺錯誤,或者他可能是一個偽裝成醫生的使用鐘形曲線的經濟學家。目擊犯罪的證人可能是喝醉了。但事實仍然是,你知道某事是錯的比你知道某事是正確的有更大的信心。並非所有資訊都有同等的重要性。
波普爾引入了猜想和反駁的方法,具體是這樣的: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想,並開始尋找證明猜想錯誤的事例。這是除尋找證實性事例之外的另一種方法。如果你覺得這很容易,你會失望,只有很少的人天生有能力做這件事。我承認我不屬於其中之一,我並非天生有這種能力。
數到3
有見識的科學家已經研究了我們尋找證據的天生習慣,他們把這種易於犯證明錯誤的傾向稱為“證實偏差”。你可以直接檢驗某個規律,著眼於該規律奏效的事例,也可以間接證明,著眼於它不奏效的地方。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令人不安的事例在確定真相方面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