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耿耿,為大明鎮守南疆不曾有過差池,再有沐英的長子沐春,十七歲就隨父征戰西南,後又平定雲南等地反叛。積軍功授予後軍都督府僉事,當時群臣請求讓其試職,所謂試職就是實習,怕這沐春年紀太輕,擔當不了重任,結果太祖皇帝則說:“這孩子是我家人,不用試職了。”於是直接授予其實職。沐英死後,沐春繼承爵位,鎮守雲南。並鎮壓維摩十一寨、平越帯���⒆實擾崖搖R彩槍Σ豢擅弧�
沐英的次子沐晟,也深受太祖皇帝的喜愛,後歷任後軍都督府左都督。建文元年封侯。當時麓川反叛,沐晟討伐平定麓川,功勞也是不小,此次南征,沐晟也是率一部軍馬先行進發,作為明軍的前軍和嚮導,如今已與安南浴血奮戰。
太祖皇帝對帶兵的將領一向都有疑心,可是唯獨對他的這些養子和義子卻都十分信得過。當時的開國功臣十有**都遭受了屠殺,可是沐英、平安、李文忠、徐司馬這些人卻都一直受倚重,不但讓他們在外頭帶兵,甚至有一些直接讓他們鎮守各處。值得一提的就是平安,朱棣靖難之後。平安奉命帶兵抵抗朱棣,屢敗燕兵。斬驍將數人。燕將莫敢嬰其鋒,最後平安戰敗,朱棣依舊對他甚是倚重,命他為為北平都指揮使,鎮守北平。
可以說,太祖皇帝在世的時候已經清除了所有的障礙。將所有的開國功勳都殺了個乾淨,而留下來的這些人還有幾分本事的,除了姓朱的這些人,就剩下老朱家的養子了。其實從靖難之役就可見一斑。燕軍這邊,主要是朱棣和朱權為首的一群藩王,而南軍這邊,領軍掛帥幾乎是一群養子,平安是養子,而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李文忠又是朱元璋的養子,因此這靖難之役,倒有點是親兒子們打養子和養孫的戰爭。
朱元璋這樣多疑的人尚且對自己的養子如此器重,也十分放心,而事實上,他的這些養子們也沒有讓他失望,無論是李文忠還是平安亦或者是沐英,都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忠心耿耿。
朱棣此時也不由動心了,他一向喜歡拿太祖皇帝給自己臉上貼金,到處嚷嚷其實我父皇是喜歡我的,當政之後,又打著恢復祖制的旗號,而現如今徐皇后直接以太祖的典故來說服他,很有殺傷力。
只是這事兒確實不小,朱棣當然曉得,收養了一個養子意味著什麼,他揹著手,在殿中團團亂轉,依舊還有幾分疑慮,隨即他道:“效仿李文忠的例子,賜姓朱,卻依舊命他姓郝,供奉他的宗祠,這倒沒什麼不可,這小子確實不錯,才幹是有的,朕也頗為喜歡他,朕考量的是其他的事,他和太子關係一向不睦,假若收了他做養子……只怕……再者,朝中那些大臣,朕今日下旨加重了錦衣衛的權柄,他們是敢怒不敢言,心裡有怨氣是真的,現在若是再如此,他們必定跳出來反對,若是太子也攙和,哎……”
朱棣的思維十分精準,很快就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所在,收養了一個養子,卻惹得親兒子大張旗鼓的帶人反對,這事兒傳出去可不好聽。
不過徐皇后卻不這樣看,女人其實有自己感性的一面,反而笑道:“臣妾也聽說過一些流言,不過年輕人之間有些摩擦也是理所應當,郝風樓畢竟是他們母后的救命恩人,他們感激都來不及呢!況且一旦收養,那便成了自家的兄弟,到時候陛下將他們二人叫到跟前來,讓他們化干戈為玉帛,這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太子人品貴重,不是小肚雞腸之人。而郝風樓呢,雖然心胸未必開闊,不過看在陛下和臣妾的面上,想來也不會和太子為難。”
朱棣苦笑,心道徐皇后有些天真,只是也不好點破,索性道:“好罷,這件事暫時就這麼定了,朕可要說好了,郝風樓這個傢伙不是什麼好東西,既然收養了他,這賞賜,朕就不給了,倒是有個叫曾建的傢伙,朕依稀有些印象,據聞他昨夜中箭,卻是帶傷示警,若不是他示警及時,這些叛黨還真有可能得逞,這個曾建要發文重賞一下,讓紀綱去辦。”
“至於你,這幾日卻要多歇息,朕明日邀郝政入宮,他是準備要去安南了,兒子成了親嘛,該樂的也樂了,得老老實實給朕辦差去,朕不養閒人。明日恰好也跟他說一說這事,你要收養人家兒子,總要讓人家答應才是。否則豈不是成了強盜?不過想來郝政是保準會點頭的,朕也不斷他的香火,依舊讓郝風樓供他郝家的宗祠,也不算是強人所難。”
徐皇后含笑點頭。
正說著,太子和漢王卻是到了,有太監通報一聲,徐皇后容光煥發的道:“請進來吧,外頭天熱。來,加幾盆冰,給兩位殿下消消暑。”
朱高熾和朱高煦一通進殿,朝父皇、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