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的饅頭。這是張氏的發明(在連家是這樣的。別人家也許也有這麼吃的,連蔓兒表示她不知道),自從分家後,他們的條件一天天好起來,但還是不能頓頓大米、白麵地吃。張氏就想到了這個法子,三和麵的饅頭,因為加入了白麵,在外觀和口感上都很引人的食慾,而且因為主要是黍米麵和雜豆麵,吃起來很管飽,適合重體力勞動者。
“還沒看見哪家館子賣這三和麵的饅頭那……”張氏有些沒信心。
“別人家沒有賣,咱們家有。那大傢伙不都到咱家來買了嗎?”連蔓兒笑,“爹,要是你在山上做工,你是買咱這個饅頭,還是去買鎮上白麵的饅頭?”
“當然買三和麵的這個。”連守信想也不想地道。
連守信、張氏、連枝兒、五郎和小七都很喜歡這種饅頭。而來做工的絕大多數人,家境應該和他們差不多,只要價錢合適,他們會花錢買的。
“我看這個行。”一家人商量了一會,就定下來賣三和麵的饅頭。
“光有饅頭可不行,還得有湯。”連蔓兒道。
那些自帶乾糧的人,無法自帶熱水,所以才會去土地廟討水喝。因此他們的早點鋪子要賣熱湯。
“就用大骨頭熬蘿蔔,要不就是大骨頭熬酸菜。”連蔓兒將自己早就想好的主意說了出來。其實她在和小罈子說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開個賣湯粥的鋪子,給那些自帶乾糧的人提供熱湯、熱粥。
開早點鋪子的想法,是後來慢慢成熟起來的。既然要賣湯粥,何不索性連主食一起賣那。
“我是這麼想的,這湯咱賣的便宜點,就是不買咱家的饅頭,光買湯,咱也賣給他。”連蔓兒道,這樣可以慢慢地將客人引過來,帶動店裡的生意。
“咱蔓兒這腦子真好使,就這麼辦。”連守信高興地道。
“那咱這饅頭和湯,都打算賣多少錢?”張氏提出一個新的問題。
連家自己做的三和麵饅頭,比例是三比一,既三份的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