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為了斷絕清軍的糧草來源,清軍絕大部分的糧秣都是就地徵集,嗯,就地搶劫。這是個逼著清軍速戰速決的決斷。
“來援的明軍是哪裡來的,京畿還是登萊。”皇太極心中湧起不太好的預感,是不是那個總是上串下跳壞其好事的趙烈又來了。
“抓獲的降兵也是在此處駐防,他們只是聽聞,確實是有大股明軍來援,但是哪裡來的明軍他們都不知曉,甚至斬殺了一些軍兵恐嚇他們,還是說不出明軍的統領。”
多鐸躬身回道。
看來只有進兵漢陽才能一探究竟了,就是不是趙烈麾下的軍兵,只是數千明軍幫助漢陽守城。也是個大麻煩,明軍野戰或是不敵。但是守城向來可是好手,比朝鮮軍兵可是強的太多了。
此時漢陽城內也正在忙碌著,外面徵集糧草等事宜都是朝鮮君臣的事,但是守城的安排李倧都交給了趙烈,也將全部的身家性命放在了趙烈手上。
無他,李倧手下的各個節制使指揮使沒有能拍著胸脯說能獨擋一面的人物。
而趙烈的聲威即使他們身處朝鮮也是盡皆聽聞,不交給趙烈負責城防,還有誰能擔當。
趙烈這幾天的忙碌說白了就是為了給建奴大軍備貨,沒有足夠的物料,建奴大軍來了拿什麼請客吃飯,說什麼也得讓建奴吃不了兜著走嘛,這才是好客之道。
至於物料你別說,作為朝鮮的都城漢陽還算是合格。
壬辰倭亂帶給朝鮮軍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朝鮮軍向倭寇看齊,大大加強了火銃手的數量,他們的比重佔到軍兵人數的五分之一,而王城守軍這個比重更是到了四分之一。
同時他們的操練也算是湊合,比起大明軍的火銃手要強上不少。
趙烈可是曉得日後的松山大戰,已經降了建奴的朝鮮派出了數千火銃手幫助建奴與大明作戰,這些火銃手可是給了大明軍致命一擊,讓明軍傷亡慘重。
當然有了大批火銃手,那麼火藥定然是不會少了,這就是個好物件,當年趙烈在涿州可是放了一回大煙花,可惜只有那麼一次,其他時候沒有用上。
此番他可是坐擁兩萬餘斤的火藥,足夠揮霍一陣子的了。
趙烈即刻派人開始製作藥包,這個玩意簡單,只要人手夠,這些火藥能做出兩三千的藥包。
當然,只有這麼一件大禮還不夠,趙烈肯定建奴不會當先攻城,這藥包是為了建奴準備的,建奴驅趕攻城的朝鮮百姓還得有其他的物件對付,那就是箭枝和滾木擂石。
箭枝好說,作為一國之都,朝鮮的武庫就在這裡,朝鮮軍的步弓手也是不少,只是這滾木擂石嘛,就是個麻煩事了。
這些物件根本不是臨時抱佛腳能夠解決的,都是應當早就備好的。
不過漢陽多少年沒有經歷戰事,這方面就有些廢弛,滾木擂石不是沒有,只不過太少,趙烈估摸激烈的戰事兩個回合,這些物料就得耗盡,根本就不濟事。
但是如今出城砍伐樹木挖掘山石等不說能不能找到,就是找到了那麼沉重的物件怎麼運回來,在建奴抵達漢陽前根本不可行,只能放棄這個想法。
怎麼辦,好辦,趙烈打上了朝鮮王室宮殿的主意。
說道這個就得感謝壬辰倭亂時無惡不作的倭寇,他們佔據漢陽時,將朝鮮王室的宮殿焚燬大半,數百間宮室淪為了殘垣斷壁。
如今朝鮮王室只能蝸居在當時的偏宮昌德宮居住,可見倭寇的惡行。
但是,這些宮殿的地基都在,這都是大好的石料,拿來就能用,很是方便快捷,有了人手就可以了,而漢陽如今缺的很多,但是就是不缺人手。
但是趙烈一說出來這個主意,負責給他打下手的金鎏大搖其頭,而金尚憲也是極為的為難,無他,這可是王室的物件,即使已經是焚燬了的。
朝鮮王室一直想重建被焚燬的景福宮和昌慶宮,這也是為了恢復昔日的榮光,可說是李倧一直來的夙願,只不過因為錢糧的短缺而停滯,但是朝鮮王室是不會放棄的。
這些焚燬的地基啟開運走容易,重新擺放回來那就是大工程了,幾乎等於重建,這會大大增加朝鮮王室重建宮殿的支出。
這個即使是領議政也做不了主,怎麼辦,還得是王上定奪,當然附上了趙烈的話,如果城破就沒有人接著修築宮殿了。
是啊,如果城破按照建奴的燥性,對於敢於抵抗的城池可能就是屠城,就連朝鮮王族也未必能保全,還談什麼宮殿,這想法如今看來太不合時宜,太奢侈了。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