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賀,書曰“仲秋已冷,伏惟皇帝陛下起居萬福,越等塔蒙垂覆,曲荷慈恩,山眾常得安心奉國行道;伏聞輿駕巡撫,江都寺眾欣踴,不仟馳戀之誠”。為迎皇帝楊廣的鑾輿,天台寺僧忙得不可開交。
大業元年(605)九月十九日,大臺竽僧使智璪等於楚州(今江蘇淮安)華林園向楊廣呈送“起居表”,楊廣讓通事舍人李大方宣敕讓他們至揚州相見。九月二十六智璪與江南諸州其它寺院的僧使一大批人,“引對大牙殿前”受到楊廣親切接見。楊廣以帝王之尊稱江南各寺院高僧為“師”,自己謙稱“弟子”,他讓宰相蘇威向眾高僧宣敕雲:“和南師等,天氣漸冷,師等各堪行道,弟子巡撫舊住,師等故能來相覽,師等好去”。龍飛九五、身踞九鼎之上的隋煬帝能如此謙恭地尊稱江南各路高僧為“師”,自已謙稱“弟子”,這與唐朝的觀世音菩薩碰到李世民還得避諱改名觀音菩薩來說不可謂是人品的比較啊。楊廣的這一姿態表明他並沒有忘記當年藩居江都時為安定江南局勢而延攬佛道人士,極具耐心地做天台智者大師工作時的努力,為了融合南北差異,維護國家統一,已當上皇帝的總持菩薩楊廣更是身感責任重大,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楊廣迫不及待地巡遊江南,躬親存問巡歷淮海,就是他早年藩居江都時所從事的感化籠絡江南人士成天下一統偉大事業的繼續和擴大。
楊廣的南巡像是遊玩嗎,分明是工作,是在對江南宗教界做意識形態文化融合的工作。這一工作是楊廣從當年移鎮江南開始便做的工作,十多年後的今天楊廣還在做,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透過這些措施希望能夠鞏固國家的統一與穩定。
楊廣南巡江都,應該說是順應了南北朝以來南文化區域發展必然融合的大趨勢,楊廣不惜造作龍舟,編制羽儀,制禮作樂,南國採風,撫慰南人,其實質是以文化聯絡來鞏固政治統一,具有重大深遠的歷史意義。他的南巡跟後來的乾隆南巡在意義和實質上是有著天差地別的,而與前人秦始皇的南巡卻在許多方面著相同的的地方。他和秦始皇在差不多的歷史環境下,同樣大規模的南巡那些不太安穩的國土,最後也都落了個罵名,他們或許並不孤獨,因為他們彼此應該理解彼此的夢想與偉大的事業。
當然楊廣去江南不能說沒有其他的意思,例如“衣錦還鄉”,因為楊廣在江南帶了十年,除了小時候的長安以外,江南是楊廣居住時間最為長久的一個地方,楊廣也非常喜歡江南,所以他在自己的詩句中“旋舊鎮下揚州”就有一種凱旋歸故里的感覺。所以楊廣到了江南後,帶給江東父老的第一件禮物是於大業元年(605)冬十月,赦江淮已南,揚州給復五年,舊總管內給復三年。也就是免除江南的稅負,而對於自己以前直接管轄的地方就免除的時間就更長一點。
第四十七章 洛陽新城
楊廣首巡江都在南方度過一個冬天,在大業二年(606)三月十六日離開江都,乘龍舟沿運河而上北返。四月三十一日,楊廣帶著南巡的大隊人馬緩緩進人剛竣工的洛陽新城。
雖然楊廣在營建洛陽新城的詔書中強調了要從儉,但是負責營建新城的宇文愷“揣帝心在於宏侈,於是東京之制,窮極壯麗”。洛陽新城是從大業元年(605)三月開始正式營建的,到大業二年(606)正月,這座新城已經基本完工,總共才用了十個月。這麼大的工程量,為什麼這麼短時間就能完成呢?按照史書記載,修建東都洛陽,每個月投入的人工就是二百萬,意思就是投入的人力太過龐大。其實不盡然,首先投入的人口兩百萬是有點誇張,因為說實在的洛陽城就那麼大要同時讓兩百萬的人同時在哪地面上勞作是不太可能的,也不太現實,當然投入的人員肯定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其次,當時營建好的洛陽新城其實只是主體部分已經完成,還有一些地方是沒有建好的,根據某些史書記載直到大業九年(613)都還在建造新城的其他建築,如元《河南志·隋城闕古蹟》記載道“東城,大業九年築”。再者,洛陽新城的建造完全是有計劃有樣板目的性非常強的一次工程,這使得在營建的過程中人力物力得到了絕對的應用,這使得進展的速度比較快。
這從洛陽新城真正的設計與建造者宇文愷前面接受命令營建的大興城就能看出。宇文愷,小字安樂,是隋朝建築藝術大師,他最為自豪的事應該是他一生竟然直接規劃建造了兩座世界聞名的城市,他出身於關隴勳貴之家,是隋開國功臣杞國公宇文忻之弟。宇文愷家族世代為武將,諸兄並以弓馬發達,唯獨他好學,博覽群書,多才多藝。曾任太子楊勇的左庶子,任營宗廟副監。開皇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