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決策一改歷代帝王的愚民政策,這一偉大的改變對於後世以及人類有著突破性的影響。在大業年間這個偉大的帝王他用自己權力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做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大業年間楊廣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諸郡物產土俗記》131卷、《諸州圖經集》100卷等。這些楊廣下令編撰的地方誌書,規模宏大,既是承前啟後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編撰全國性方誌圖經的開端,影響深遠。楊廣在位期間隋的藏書量是中國曆代最多的,達到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很可惜的是在後來的戰亂中楊廣收集的大部份圖書被破壞,如果楊廣整理編輯收藏的這些書能留存到現在,那麼世人對他的評價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推薦收藏啊,嘟嘟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使用者請到m。閱讀。
第五十二章 開創科舉(二)
最後,從大業年間開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國內,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雖然1905年清政府宣佈廢除科舉,但是科舉所首創的以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全世界得以發揚光大。我國以及韓國、朝鮮、越南的高考仍然具有科舉特徵。被稱為“現代之科舉”的高考儘管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並受到種種的批評,但人們卻找不到比它更合理的替代制度。現代選拔公務員的考試,也被認為是公平合理的手段。我國改革開放後創立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更是直接來自科舉。國家教育部和一些省市如山東、福建等的自學考試中心還把自考與科舉的比較列為重點研究課題。中國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無不留下了科舉之制的烙印。
在國外,科舉制度在中國文化各個方面取得的成果吸引著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派遣留學生前來學習,並紛紛效仿中國建立了適合各國國情的“科舉制度”。英、德、法、美等西方國家接收了科舉制的財富,結合帶有西方文明的特點,漸次形成了文官考試製度。孫中山先生在考察歐美各國考試製度之後也說:“中國的考試製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科舉制不僅對中國有意義,它對全世界都有意義。”外國學者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都對科舉所體現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則驚歎和折服。美國漢學家卜德在《中國思想西入考》一書中更是認為科舉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
如果說這一制度是完美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後世對於科舉制度也有批判的。批判的人認為科舉制度推動了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是客觀上由於科舉入仕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科舉考試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於其考核的內容和考試形式,尤其是由明代開始,科舉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透過科考為讀書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還限制了人才的出路。這些觀點用現代的文明來看是沒有錯的,但是他們並沒有看到這一制度確立在當時的影響與作用,而且他們忽略了後來的科舉制度只是後人把它引入了“歧途”罷了。
科舉制度就是中國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現,相對於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智慧的“四大發明”而被有的學者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可是這一偉大而超前的開創,對作為皇帝的楊廣並沒有帶來多大的好處。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以來士族門閥佔壟斷著中國的絕對統治權,大業年間他們在楊廣的王朝裡依然有著強大的能量。楊廣的舉措觸動了這些門閥大族的利益,這為日後門閥大族的反叛埋下了禍根。這也是為什麼父親楊堅曾把在自己手中萌芽的科舉之制荒廢,他沒有魄力去面對強大到可以引起自己帝國動盪甚至滅亡的反對力量。
楊廣應該知道他的超前舉措會給自己的帝國留下動亂的隱患,但是那時的他更多的或許是對自己和帝國的絕對自信,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掌握一切,所以在後來楊廣還是一如既往的不顧反對執行自己的科舉政策。
楊廣在洛陽新城度過了一個新年後,於大業三年(607)三月起駕從洛陽回到闊別兩年五個月之久的京師長安,這意味著楊廣的第一次巡視天下完成。楊廣回到長安後,不知道是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