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3 / 4)

小說:暴君的偉大 作者:瞎說唄

而哪個記載更接近事實呢?

對於中國史書一貫採用塗改與抹黑楊廣的作風,我還是更加相信外國史書所記載的。其實對於《資治通鑑》所記載楊廣的這次出兵兵力的規模和安排的記述,本身就矛盾頗多,讓人生疑。

其一、日遣一軍,四十日發完,當有四十軍,但實際左右十二軍家御營六軍只有三十軍;其二,在《資治通鑑》的後文中記載九軍渡遼進攻平壤時是九個軍共三十五萬人,則每軍將近34000人,如果是司馬光記載的四十軍的話則大軍人數就有130多萬與11多萬還是差幾十萬,再者後文提到的進攻平壤的九軍三十五萬人還至遼東城唯2700人,按照這種說法可以很明確的說九個軍沒有一個軍的部隊保全了,但後文卻明又說衛文升一軍獨全,即使其餘八軍全軍覆沒。也不應只剩2700人,何況“薩水之敗,高麗追圍薛世雄於白石山,世雄奮擊,破之”,“將軍天水王仁恭為殿,擊高麗,卻之”,即隋軍在戰場上並非一敗塗地,由此可見司馬光《資治通鑑》關於這場戰爭人數的記載自相矛盾,這就讓人不能不質疑其真實性。相對於韓國史書記載的楊廣只是出兵三十萬來看就更讓人信服,想想高句麗使節在出使應該算是敵國的日本時,對於自己打敗的隋軍人數肯定是有多大就說多大,甚至擴大來在日本人面前顯現自己的強大,所以說連高句麗史書的記載的三十萬都有可能有一定的水分的。

其實就按《資治通鑑》等史書的記載再根據當時隋朝軍隊的建制來分析就能發現出徵高句麗根本沒有百萬之多。隋朝當時全國究竟有多少軍隊,史籍沒有記載無從得知。但是隋朝時,軍隊主要是府兵,而府兵發展最盛時是唐初,其時也只有六十餘萬,唐承隋制,隋朝府兵當不比唐朝盛時多,充其量六十萬左右矣。雖然楊廣東征高句麗前還有大量的募兵,但募兵只是臨時招募的。數量應該不可能很多,即使兵募數量達到府兵數量,全國兵力也才百餘萬矣。隋朝國土廣大軍隊還要防守邊疆、鎮撫地方,尤其是京城長安以及東都洛陽需要重兵把守;再者在楊廣東征高句麗時已與**新可汗啟民可汗的兒子咄吉始畢可汗已有間隙且高句麗與**有一種唇亡齒寒的關係,所以楊廣需要兵力防守**在他徵高麗時插一足;因而楊廣東征高句麗之兵決不可能有百萬之多。

那麼這次楊廣究竟出兵多少呢?據大業八年的詔書,大軍既有左右二十四軍,又有御營,還有水軍。《隋書》卷37《李渾傳》記載李敏夫人宇文氏按其兄宇文述之意誣告李渾與李敏對話說“若復渡遼。吾與汝必為大將,每軍二萬餘兵,固以五萬人矣”,據此則推測出隋朝時每軍建制接近二萬五千人,按此標準計算,二十四軍當有五十至六十萬人;至於楊廣的御營人數多少,標準難定,《資治通鑑》說御營分為六軍,即使按上述標準計算,也只有十二至十五萬人;水軍數目,來護兒曾率“精甲四萬”進攻平壤,敗歸時,周法尚整陣接應,嚇退高旬麗追兵,這表明留守船舶的周法尚也有相當的實力,即使也按四萬人計算,水軍也只有八萬人;隨徵的少數民族的軍隊究竟多少,今已難考,所知者則有處羅可汗的五百騎,靺鞨度地稽所部,人數相當當很有限。按此分析,儘可能低放大出徵軍隊建制的人數應該首次東征高句麗的的軍隊充其量也只有八十餘萬,這與一百一十三萬餘相差三十萬餘萬。再按照大業三年(607),楊廣北巡**時率甲士五十萬來看,楊廣這次出兵的人人數也應該是自己出巡的護甲士五十萬左右加上像父親楊堅出兵攻伐高句麗時的三十左右萬即共八十萬的樣子。而且只有三十來萬軍隊是用來作為攻打高句麗的主力,否則楊廣就不會在突擊進入平壤30餘萬主力軍隊全軍覆沒的情況下無奈回國,如果有更多的參戰軍隊的話楊廣就會繼續下去而就沒有了後來的第二次第三次出征了。再者前文就提到韓國的史書記載楊廣是出兵三十萬攻打他們的。

這樣楊廣這次的實際出兵數量以及脈絡就清晰了,至於《資治通鑑》所記載的人數,我認為造成這些矛盾的原因,一是混淆了楊廣招降宣傳和實際軍事打擊所用軍隊數目的差別,二是我一貫認為的傳統史學家對於楊廣的錯誤總是有誇大塗改的嫌疑,因為後來的李世民出征高句麗是也有五十萬左右且失敗了,在唐人的史筆下楊廣失敗的軍隊肯定要比他們的皇帝多上一倍的的兵力了,否則怎麼形成對比呢。

不管史書對於這場戰爭的人數記載是錯誤的還是誇大的,但是史書對於這場戰爭的基本情況尤其是戰場的細節還是記載的蠻清楚的。

三月14日,隋軍進至遼水(今遼河)西岸,臨水為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