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其實當得還不錯,因為在原本歷史上宋太宗雄才大略並不比他哥哥宋太祖差多少,雖然依然未能收回燕雲十六州,但這與宋遼兩國實力本身有關。契丹如今正是最為鼎盛的兵強馬壯時期,而大宋雖然統一了中原和江南,但軍力與擁有數十萬騎兵的契丹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而魏王與趙光義相比,前者相差太遠,倒是小皇子趙德芳在自己培養引導之下,不論是心智、性格,還是具體能力的體現,都表現出了很不錯的天賦,但畢竟年齡還小,當了皇帝到底會如何,還是個未知之數。
若是站在大宋整體大局層次考慮,葉塵不替皇帝報仇,而且效忠趙光義,輔助後者收回燕雲十六州,甚至在有生之年打下契丹是最好的結果。
在這件震驚天下的大事當中,葉塵不得不承認,晉王的一切謀劃都很做得很好,只要陛下死了,晉王有太后懿旨和陛下所謂遺詔,那麼不論是朝臣還是掌握大軍的將軍統帥,都會站在自身利益或者大宋整體大局穩定考慮,將趙光義做為坐上龍椅寶座的第一選擇。
而趙光義一旦登基為帝,塵埃落定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夠改變什麼。
但葉塵豈會這樣做,豈會眼睜睜的看著趙光義的陰謀得逞?
靜靜躺在床上的葉塵腦子裡急速轉動著,所謂站在大宋整體大局考慮的想法只是在葉塵腦海中出現了很短時間,便被葉塵堅決拋擲一邊。這裡面除了趙匡胤對葉塵的確有知遇之恩的因素外,最主要的是,葉塵將原本歷史上趙光義所為和當世對趙光義的瞭解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