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騎兵旅旅長統兵,中陣是由重騎兵營一千人為前陣,後面三千輕騎兵為主陣。
此時兩翼的旗手舉著旅長旗來到兩邊兩個旅長身邊,另有通訊旗手將紅色的三角旗斜斜前指,五個短音接一個長音的前進號聲中,兩翼騎兵同時策動馬匹開始前進,旅長需要準確的判斷距離,保證在衝鋒的最高速與敵交鋒。雙方這時候與敵方間隔一里半左右,他們要保持慢步到兩百步左右,兩百步距離的衝鋒是他們最熟練的科目,難度只在於在速度漸漸加快的情況下如何保持密集陣型。在嚴格訓練下,朱雀軍軍團任何一個騎兵營都已經能發動最遠三百步距離的接近和衝鋒。
戰馬緩緩前進,四名插著背旗的騎兵營營長越出陣列,來到佇列右側前方五步,他們使用帶三角小旗的騎槍,樹立在頭頂讓後排的部下也能清楚的看到位置,這些營長不時轉頭觀察旅長的位置,其他前排騎兵則觀察各自營長位置,控制著自己的馬速,整個騎兵陣列平直的往吐蕃騎兵推進。
裡許外的吐蕃兩翼響起喇叭聲,雖然為了隔斷朱雀軍團中軍重騎兵,兩翼部分兵力調了過去,相比中軍薄弱了一些,但那也只是相比吐蕃人自己中陣薄弱,他們兩翼的兵力人數依然是朱雀軍團兩翼騎兵的近兩倍。
兩翼雙方都是輕騎兵,互相在衝鋒中的套路大同小異,比如主陣還沒有正式開始衝鋒,雙方都不約而同的派出遊騎開始纏鬥。不過,細之下還是有所不同————此時朱雀軍團派出的遊騎開始往兩邊退開,讓開中間的位置,而吐蕃騎兵遊騎散兵則直接往朱雀軍團騎兵大陣衝來,試圖騷擾這些列陣前行,且速度還未衝起來的朱雀軍團。這些小隊散往兩翼,穿梭在陣前用騎弓射出輕箭。
這便種戰術和遼騎最常用的“拉瓦戰術”有些類似,事實上是凡是遊牧民族騎兵好像都會類似的戰術,包括漢唐時的匈奴,後面的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如此。這種戰術對於作戰意志弱,紀律意識差的部隊可以說是要命的,甚至用起來無往而不利————他們運用時一般動用一個五百人隊,形成一道寬大的弧形散兵陣線騷擾敵陣,引誘敵軍離陣或動搖,後陣的叢集則尋找對方薄弱的位置進行集中衝鋒,進而引起敵陣全體崩潰。
但正如年前遼軍與祥符國大軍在石砰谷那場舉世震驚的大戰時一樣,吐蕃騎兵以往都很有效的騷擾此時卻更像是一種搗亂,朱雀軍團騎兵第一排的馬匹在頭上用皮甲做了面罩,胸前有放箭布簾,能抵擋射入角度較小的輕箭。總共只有有五六匹馬被射傷,第二排的持長槍的騎兵迅速上前填滿。
而朱雀軍團遊騎的盡力牽制也限制了對方的發揮,兩翼各兩千五百騎兵迎著騷擾的輕箭繼續推進。
平緩的速度帶起雜亂的馬蹄聲,雙方接近到三百步,兩個騎兵旅長的軍旗再次前傾,號手吹出第二聲前進號,兩個旅長輕輕夾馬腹,戰馬輕輕躍動,開始慢跑。騎兵指揮不同步兵,可以站在後方指揮,但騎兵卻要衝鋒在前,要帶著一邊衝鋒,一邊指揮。
兩個旅長對那些遠遠飛來的輕箭毫不理會,一邊跑動一邊左右觀察著自己這一方的陣列,此時他們麾下各兩千五百名騎兵都開始慢跑,滿目皆是湧動的馬頭,佇列前排的營長都有效的控制著隊伍,陣列沒有因為騷擾而混亂。緩坡上的馬蹄不再是雜亂的聲響,密集的蹄聲慢慢匯成隆隆的聲音,在旅長和營長耳中如同仙樂。
雙方相距很快只有兩百步,因為對進的原因,兩個旅長當做只有一百餘步,平整的陣列如同一道移動的馬牆,面前吐蕃騎兵的散兵遊騎兵已經沒有多少機動的空間,在密集的騎兵面前退去。
吐蕃騎兵的武器大多是長槍大刀,也有用狼牙棒和刀棍的,這個時候從遠處看去陣列看上去也算嚴整,此時也在開始慢跑。
兩翼兩個旅長熱血上湧,大吼一聲:“三速!”
又一聲前進號,旗手將旅長旗轉圈後前傾,四名營長大聲發令,三角旗槍再次前傾。朱雀軍團兩翼共五千騎兵聽到號音,同時打馬加速,隆隆的馬蹄聲如同天邊由遠而近的奔雷。
騷擾的吐蕃遊騎無人敢擋兵鋒,紛紛逃到兩側,用弓箭對準兩翼亂射,兩翼的祥符國大軍被射翻數人,但這點損失對於整體騎兵大陣沒有絲毫影響。
雙方大軍終於接近遠端弓箭射程範圍之內,簡單的說均是在奔跑的戰馬上向彼此射箭,只不過相比吐蕃人的弓箭的凌亂,朱雀軍團輕騎兵的快弩每次都是齊射,而且是四連發,再加上朱雀軍團盔甲比吐蕃騎兵的強了不是一點半點。這種種因素綜合之下,雙方相遇之前死傷比例可想而知————還未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