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首先出現在進攻蓋州的朝鮮大軍的身後,然後的事情就簡單了。聯合護衛軍的戰士們只需要擺出攻擊陣型,便可以將衝上來的朝鮮大軍變成一具具屍體,隨後又像是攆鴨子一樣,將崩潰的朝鮮軍隊向著鐵州方向驅趕著。
到了鐵州,同樣的場景,同樣的殺戮,所不同的是,這次有第十一野戰師這個特別的野戰師的配合,這些朝鮮人再也沒有那麼好的運氣,可以再逃了。
因為第十一野戰師因為是原義勇軍轉變過來的,所以不同於其他野戰師的,他們還保留著近三千的騎兵。這是一時之間改變不了,只能暫時性的保留這種步騎混合的師級單位。
不過也好,這樣一來,在朝鮮戰場之上,似乎還蠻適合的。既保留了一定的激動能力,又不像大規模的騎兵,需要在廣闊的平原地帶才能施展開來。所以說,不分具體情況的強調專業化,有時候並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最終,二十萬朝鮮大軍,別殲滅十一萬多,八萬多人投降。而這八萬多的投降的朝鮮人,便成為了其後一段時間,遼東大地上的築路兵團。
至此,來勢洶洶的七十多萬四方大軍就這樣在短短的六天內,被消滅了近三十萬,另外的三十多萬明軍一直被困在大淩河堡固守。只有四萬多的後金大軍見機得早,逃了回去。
這還是在蕭明乾將戰略的重心放在朝鮮這邊,他們才有這個機會,不然一樣得留下來。
局勢在短時間內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將各方給嚇得半死。大明緊急調動正在陝西圍困農民起義軍的洪承疇大軍,並再次從各省調集了十數萬大軍進駐山海關。
朝鮮在接到前線二十萬大軍被滅,臺灣六萬大軍正在緩慢的向南推進的訊息之後,立即慌了。雖然還沒接到其他幾路的訊息,但不管怎樣,朝鮮這次是有大難了。
朝堂之上,立即有很多原先反對參戰的人站出來對那些主戰的大臣進行彈劾,而朝鮮國王李倧這才想起來,自己上位還是有臺灣人的幫忙呢。
他緊急尋找當初幫助他的那些人,但這個時候他才發現,那些人已經從朝鮮徹底的消失了。
慌了神的他立即同他的大臣們商議是否派人去瀋陽,向蕭明乾求降,甚至是承認臺灣的宗主國地位也在所不惜。
可是,這一提議一經提出來,就遭到了絕大多數大臣的反對,他們還沒意識到局勢到底到了什麼地步,還寄希望於大明後金和蒙古那邊能夠傳來好訊息呢。
當然受到影響最大的是蒙古人,十二萬大軍死在了瀋陽城外,對於擁有三四十萬控弦之士的蒙古人來說,或許並不算是毀滅性的災難。
但是包括林丹汗在內的幾乎所有的蒙古高層在瀋陽城外集體戰死,這樣的事情就是最為恐怖的災難了。
誰來當大汗,誰來當小汗,誰又能當臺吉。黃教開始了對紅教的反攻,被林丹汗壓制的部族開始了反抗。總之,在那一千多人逃回蒙古之後,整個蒙古就徹底的熱鬧了起來。
……
四百九十三章一籌莫展的洪承疇
四百九十三章一籌莫展的洪承疇(第三更)
其實這個時候的洪承疇並不是負責剿滅陝西農民起義軍的最高官員,他現在還只是因為在剿滅農民起義軍的時候,手段狠辣,對農民起義軍從不手然,而且還有過幾次戰功,所以名聲打起。
這次遼東突變,孫承宗大軍又生死不知,大明實在是找不出幾個能夠挑大樑的人物了。至於那些武將,文官系統根本就不允許他們上位,所以只能將洪承疇給提拔上來了。
一到山海關,洪承疇便積極的瞭解遼東的情勢,並親自到楊過的床邊,向楊過問計。
不過楊過可不想給別人留下什麼把柄,所以只是將實際情況對洪承疇進行了彙報,同時猜測孫承宗被圍困在某個地方。
楊過這的確是猜測,他的身份保密級別極高,一般情況之下,蕭明乾是不會派人同他聯絡的。不過,從軍多年,同時對臺灣瞭解甚多的楊過,對於自己的這個猜測的正確性還是有些信心的。
“臺灣大軍的戰鬥力真的這麼強?”
雖然在此之前,洪承疇已經透過走訪那些曾經出城攻擊計程車兵,瞭解到臺灣的火器非常的厲害,即使是火炮,也比山海關城牆上的那些火炮強上數十倍。
但是,他始終無法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如此強大的火器,他甚至以為這是那些不通文墨的軍漢在以訛傳訛,故意誇大了臺灣火器的威力。
“洪大人,這臺灣的火槍可在四五百步之外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