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1 / 4)

我們也許可以反過來說,植物之所以生長是因為它們有了溼氣,你應該可以看出這兩種說法之間的不同,是不是?亞理斯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其目的。天空下雨是因為要讓植物生長,柳橙和葡萄之所以生長是為了供人們食用。

這並不是現代科學思維的本質。我們說食物、雨水是人類與動物維生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這些條件,我們就無法生存。不過,水或柳橙存在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供人類食用。

因此,就因果律的問題而言,我們往往會認為亞理斯多德的想法是錯誤的。但我們且勿遽下定論。許多人相信上帝創造這個世界,是為了讓它所有的子民都可以生活於其間。從這種說法來看,我們自然可以宣稱河流裡面之所以有水是因為動物與人類需要水才能生存。不過,話說回來,這是上帝的目的。雨滴和河水本身對我們人類的福祉可是一點也不感興趣。

邏輯

亞理斯多德說明人類如何區別世間事物時,強調了“形式”與“質料”的差別。

我們區別事物的方法是將事物分門別類。例如,我先看到一匹馬,然後又看到另外兩匹。這些馬並非完全相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就是馬的“形式”。至於每匹馬與其他馬不同

之處就是它的“質料”。

就這樣,我們把每一件事物都加以分類。我們把牛放在牛棚裡,把馬放在馬廄裡,把豬趕進豬圈裡,把雞關在雞舍裡。你在清理房間時,一定也是這樣做的。你會把書放在書架上,把書本放在書包裡,把雜誌放在抽屜裡。然後再把衣服折得整整齊齊的,放在衣櫥裡:內衣放一格、毛衣放一格、襪子則單獨放在抽屜裡。注意,我們心裡也是做著類似的工作,我們把事物分成石頭做的、羊毛做的或橡膠做的;我們也把事物分成活的、死的、植物、動物或人類。

你明白了嗎?蘇菲。亞里斯多德想把大自然“房間”內的東西都徹底地分門別類。他試圖顯示自然界裡的每一件事物都各自有其所屬的類目或次類目。(例如,我們可以說漢密士是一個生物,但更嚴格地說,它是一隻動物,再嚴格一點說,它是一隻脊椎動物,更進一步說,它是一隻哺乳類動物,再進一步說,它是一隻狗,更精確地說,它是一隻獵狗,更完整地說,它是一隻雄獵狗。)

蘇菲,假設你進入房間,從地上撿起某樣東西。無論你撿的是什麼,你會發現它屬於一個更高的類目。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了一樣你很難分類的東西,你一定會大吃一驚。舉例來說,如果你發現了一個小小的、不知道是啥玩意的東西,你不確定它是動物、植物還是礦物,我想你大概不敢碰它吧!

說到動物、植物與礦物,讓我想到一個大夥聚會時常玩的遊戲:當“鬼”的人必須要離開房間,當他再回來時,必須猜出大家心裡面在想什麼東西。在此之前,大家已經商量好要想的東西是那隻正在隔壁花園裡玩耍的貓咪“毛毛”。當“鬼”的人回到房間後就開始猜。其他人必須答“是”或“不是”。如果這個“鬼”受過良好的亞理斯多德式訓練的話,這個遊戲的情形很可能會像下面描述的一樣:

是具體的東西嗎?(是門是礦物嗎?(不是!)是活的嗎?(是!)是植物嗎?(不是!)是動物嗎?(是!)是鳥嗎?(不是!)是哺乳類動物嗎?(是!)是一整隻動物嗎?(是!)是貓嗎?(是!)是“毛毛”嗎?(猜對了!大夥笑……)

如此看來,發明這個遊戲的人應該是亞理斯多德,而捉迷藏的遊戲則應該是柏拉圖發明的。至於堆積木的遊戲,我們早已經知道是德謨克里特斯發明的。

亞理斯多德是一位嚴謹的邏輯學家。他致力於澄清我們的概念。因此,是他創立了邏輯學這門學科。他以例項顯示我們在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或證明時,必須遵循若干法則。

我們只單一個例子就夠了。如果我先肯定“所有的生物都會死”(第一前提),然後再肯定“漢密士是生物”(第二前提),則我可以從容地得出一個結論:“漢密士會死”。

這個例子顯示亞理斯多德的推理是建立在名詞之間的相互關係上。在這個例子中,這兩個名詞分別是“生物”與“會死”。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兩個結論都是百分之百正確,但我們可能會說:這些都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呀。我們已經知道漢密士“會死”。(他是一隻“狗”,而所有的狗都是“生物”,而所有的生物都“會死”,不像聖母峰的岩石一樣。)不用說,這些我們都知道,但是,蘇菲,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並非都是如此明顯。因此我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