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1 / 4)

“這個道德法則的內容是什麼呢?”

“由於這個法則在於每個經驗之先,因此它是‘形式的’,也就是說,它必不限於任何特定的情況。因為它適宜於古往今來每個社會、每一個人,所以它不會告訴你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而是告訴你在所有的情況下你應該有的行為。”

“可是就算你內心有一套道德法則,如果它不能告訴你在某些情況下應該怎麼做,那又有什麼用呢?”

“康德指出,這套道德法則乃是‘無上命令’(categoricalimper—afive),意思就是這套法則是‘無條件的’、適用於所有情況的。它也是一項‘命令’,是強迫性的,因此也是絕對權威的。”

“原來如此。”

“康德用好幾種方式來說明這個‘無上命令’。首先他說應如此做,好使你做事的原則將透過你的意志而成為普遍的自然法則。”

“所以當我做某件事時,我必須確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樣情況下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一點也沒錯。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你才會依據內心的道德法則來行事。康德也說明‘無上命令’的意義乃是:尊重每一個人的本身,而不要將他當成達成某種外在目的的手段。”

“所以我們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別人。”

“沒錯,因為每一個人本身就是目的。不過,這個原則不只適用於他人,也適用於我們自己。我們也不可以利用自己,把自己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這使我想到聖經上的金科玉律:欲人施於己者,己必施諸人。”

“是的,這也是一個‘形式上’的行為準則,基本上適用於所有道德抉擇。你可以說你剛才講的金科玉律正是康德所謂的普遍性道德法則。”

“可是這顯然只是一種論斷而已。休姆說我們無法以理性證明何者是、何者非的說法也許是有道理的。”

“根據康德的說法,這個道德法則就像因果律一樣是絕對的、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這當然也是無法用理性來證明的,但是它仍然是絕對的、不可改變的。沒有人會否認它。”

“我開始覺得我們談的其實就是良心。因為每個人都有良心,不是嗎?”

“是的,當康德描述道德法則時,他所說的正是人類的良心。我們無法證明我們的良心告訴我們的事情,但我們仍然知道它。”

“有時候我們對別人很好或幫助別人,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樣做會有好處,也可能是因為我們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可是如果你只是為了想受人的歡迎而與別人分享東西,那你就不算是真正依據道德的法則行事。當然你的行為並沒有違反道德法則(其實這樣就算不錯了),但是真正的道德行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況下所做的行為。只有那些你純粹是基於責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為。所以康德的倫理觀有時又被稱為‘義務倫理現’。”

“譬如說,我們可能會感覺為紅十字會或教會的義賣籌款是我們的義務。”

“是的,重要的是:你是因為知道一件事情是你應該做的才去做它。即使你籌的款項在街上遺失了,或它的金額不足以使那些你要幫助的人吃飽,你仍然算是已經遵守道德法則了,因為你的行為乃是出自一片善意。而根據康德的說法,你的行為是否合乎德正取決於你是否出自善意而為之,並不取決於你的行為後果。因此康德的倫理學有時也被稱為善意的倫理學。”

“為什麼他一定要分清楚在哪一種情況下我們做的事才真正符合道德原則?我想最重要的應當是我們做的事確實對別人有所幫助。”

“的確如此。我想康德一定不會反對你的說法。但是,只有我們自己確知我們純粹是為了遵守道德法則而行動時,我們的行為才是自由的。”

“只有在遵守一項法則的時候,我們的行為才是自由的?這不是很奇怪嗎?”

“對於康德來說並不奇怪。你也許還記得他必須‘假定’人有自由意志。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康德也說過每一件事都服從因果律,那麼我們怎麼會有自由意志呢?”

“我怎麼會知道?”

“在這點上,康德把人分為兩部分,有點像笛卡爾說人是‘二元的受造物’一樣,因為人有身體,也有心靈。康德說,做為一個由物質形成的生物,我們完全受到不變的因果律的支配。我們不能決定自己的感官經驗。這些經驗因為某種必要性而發生在我們身上,並對我們造成影響,不管我們樂意與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