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的。
一時間,“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濟精騎,岸上守船。新羅驍騎,為漢前鋒,先破岸陣。”(《三國史記?新羅本紀》)
雙方數萬之眾,在這片並不開闊的水域苦戰了兩天之久,可以想象戰事的殘酷。
倭濟水軍利用己方大小船隻兼備,小船行動便捷的優勢,在不到入海口的狹小區域內對唐軍發動主動攻擊,以避免唐軍艦船發揮出海入江之後的優勢。這種軍事方案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唐朝水軍以大船佈列的格局反而把日軍小船拒之陣外,倭濟先頭船隻失利而退。
第二天,廬原君臣所率領的第四批一萬餘眾援軍抵達,倭濟主力順利集結於白江口,對比唐軍的人數優勢更加凸現,而軍中將領阿倍比羅夫在日本國內素有水上善戰之名。
因在兵力、艦船數量上有數倍於唐軍的優勢,倭濟聯軍在沒有對戰區水域做任何分析的前提下,便急於進攻。
一時間,大小船隻從中央位置衝擊唐軍艦陣。他們在這一環節的軍事目的是將唐軍壓制,迫使對方撤退至白江狹窄水域,充分發揮己方船小靈活便捷的優勢。
但是數量眾多的倭濟聯軍在進攻中立即暴露了自身缺陷,即分批前來的日軍在指揮上缺乏重心,扶余豐與日本將領阿曇比邏夫、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羅夫等人難以做到權力妥協。
這一點其實在戰前就已經表現出來。
在這種雙重的權力構架之外,即使日軍單方面,也難以做到軍令齊整。這些將領在日本國大多是地方或朝廷實力派、自成一統的舊貴族,不可能做到充分的意見調和。
另外,廬原君的萬人部隊剛剛加入戰時序列,在此之前他在百濟舊地之內,從來沒有與其他幾支本國軍隊協同作戰的經驗,更沒有聽從扶余豐發號施令的先例。
各部之間缺乏有效配合,導致令出多門、陣形混亂,這一點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水戰中更為突顯。
劉仁軌所部也並不輕鬆,因為兵力呈現明顯劣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是不得已命令側翼艦隻應擊敵軍主力衝鋒。
而此時,唐軍的聯同作戰素質開始發揮優勢,在中央艦隊被迫後退收縮之時,兩翼艦隻利用相對靠前的局面,同時向中央收攏,本來進行主動衝鋒的倭濟船隊反而陷入唐軍包圍之中;再者唐軍艦隻順流而泊,倭濟船隊逆流而攻,這一因素在關鍵時彌補了唐軍在軍力上的不足。
倭濟船隊陷入慌亂之時,劉仁軌果斷下令兩翼艦船同時夾擊敵軍,箭弩之外,又採用火攻。
在狹小的水域之內,數量眾多的倭濟小船迅速陷入一片火海,慌成一團、奪路而逃的火船又將火種帶至後續大船,倭濟水軍本就佈局混亂,此時更為被動。狹小的白江水面瞬間成了下餃子的大鍋,倭濟水軍紛紛跳水逃命。這種局面進一步造成相近船隻無法及時調轉航向,火借風勢,倭濟聯軍完全陷入了被動挨打局面。
隨著唐軍艦船的向前推進,戰爭地點向河道寬闊的下游轉移,配備火器的唐朝艦船開始進一步成為實施攻擊的主力。
兩天之內,雙方經過連續四輪接戰,日方四百餘艘船隻慘遭焚燬。《舊唐書》記載:“遇倭兵於白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
戰爭到了最後,地點進一步下移,轉至江水入海口一帶,倭軍船隊被徹底擊垮。
倭濟聯軍艦隊中的主力部分從公元660年就開始建造,最初的船塢地點在今日本靜岡縣,前後共花費四年時間。在這場戰爭中毀於一旦。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八 中日千年第一戰(4)
在岸上,倭濟陸軍也被唐羅聯軍擊敗。
見大勢已去,扶余豐乘船逃至黃海之上,北竄高句麗,唐軍繳獲其指揮佩劍。
日軍方面,最早充當扶余豐守護部隊首領的樸市田來津力戰而死,日軍餘部倉皇撤退。
《日本書紀》記載:日本諸將與百濟王,不觀氣象而相謂之曰:“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更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逆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樸市田來津仰天而誓,切齒而嗔,殺數十人,於焉戰死。
樸市田來津將軍是否在戰場上死得那般壯烈已經無法考證,但是作為戰敗方,“更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的敘述應該是戰後總結。
對於第四批廬原君臣所部馳援盛況,《日本書紀》記載:“大日本國之救將廬原君臣,率健兒萬餘,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