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不清,部隊人員不能做到尾相接,圓運自如,有勇而無序守城能力必大弱,而我軍籌謀整備,攻入厲劍,一進一退,局勢大利於我軍。
兀南努出列道:“元帥,可我西夏軍隊擅長正面對戰,不善攻城,若是強攻必損失嚴重,到時候若是攻下雁門關,無力進取中原,豈不前功盡棄,強攻之事還請元帥三思,何不圍些時日,據中原的探子回報,中原各處糧荒,秋收未到,鎮西軍的糧食根本支撐不到一個月,只需圍而不攻一個月,雁門關就不攻自破,我們不費一兵一卒,如此不是更好”
拓跋狄反問道:“若是鎮西軍籌備到糧草,又待到援兵前來,而我們長途奔涉,長耗下去兵乏馬困,糧草耗費極大,到時候鎮西軍已有和我們相持的資本,待我軍糧草消耗完之下,那個時候別說攻下雁門關,就連好不容易奪取下來的明、峭二山也守不住,你要知道我們是帶兵出征,糧草儲備用完就沒了,而雁門關卻有一個大後方在支援著,明、峭二山雖然險要,卻是什麼也生出不出來的山頭,到時候便沒有任何意義,除非一鼓作氣,攻下雁門關,掠奪中原資源,整頓休養,壯大兵力”。
兀南努道:“怎麼可能,中原人並不齊心,他們所能到達救援的援兵,除西北西王府的援兵,再無其他,再說糧食又如何解決,援兵一到更是加快雁門關糧食消耗,本來他們能堅守一個月,現在更好,半個月就可以解決戰鬥了”。
拓跋狄道:“兀南努,戰場之上瞬息萬變,無法機關算盡處處追求完美,未決雌雄之前什麼事情都可能生,只有真的勝了我才真正安心,我明白,強攻雁門關必然損失慘重,勝利的代價是踏著我西夏兒郎的屍體,我不願意看到,但從大局來講,這卻是最好的選擇,再說了莊庸凡不在,正是最好的良機,林毅嶽雖有帥才,懂得調兵遣將,可身為元帥必須洞察全域性,在一瞬之間做出最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