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舅母們要離開,外公上次回來時就跟家裡商量過的。因為現在收到的柿子越來越少,但每天還都做上5000斤的脆柿,所以現在曬制的柿餅,就光家裡人手腳快一些也能忙得過來了。
之前就說好給舅母們每人每天開200文的工錢,三個舅母是十月十四來幫忙的,二舅母十一月二十二早上就離開了,所以她只幹了8天。而大舅母和小舅母卻是幹了44天,所以在他們離開前,老孃把早就準備好的三布袋錢給了她們。
舅母們倒也不推讓,外公他們也沒什麼意見,在兩個舅母把錢袋交給外公時,外公卻只笑說了句:“你們自己留著吧,當個私房錢,老二也來把你媳婦的拿去,回家也交給她,差的我回去給她補上,你們也別有什麼意見。”
兩舅母聽外公這樣一說,哪敢有什麼意見啊,而且一下就各自得了8800文的私房錢,這可不是小數目的,兩人別提有多高興了。雖看得出她們都暗自剋制著,但那嘴角直走到大伯家門前時,還都一直咧著。見我看著她倆忍不住都笑了出來,倆人才是笑罵我幾句,又強自一本正經的裝做無事一樣跟著大家道別回去了,只說好明年還來幫忙。
晚上吃過飯後在坎子上閒聊,話趕話的又說起了三個小哥哥找學館的事,卻真是有些讓頭疼,而最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教學制度不夠完善,特別是我們這西南邊遠方區更差勁。
三個哥哥在鎮上唸書這幾年早已學完了教授的課程,這種小鎮上的麼辦學館,夫子只會教授《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四書》這四種,每天夫子就是教大家讀書、背誦、習字,只屬於基礎教育了,連考試他們這幾年都沒被那‘狗’夫子組織去考過,也難怪哥哥們都失望後打了主意不想再學。
第一百二十四章 挑選學校
話說現在清朝的教育分中央、地方兩大類,地方教育機構又由官學、私學兩種組成。
地方教育機構:府學、州學、縣學(或叫廳學)三種是官學,再是獨立於官學外的書院、裡學私塾(既叫學館、學社之類名字)。但學館或是學社就只是基礎教育了,書院就是高一級的教育機構,就連秀才都有可能在其中進學。
目前就我前世所瞭解的來說,老康因為擔心書院成為一些文人諷議朝政、傳播反清復明的思想的場所,所以大多書院都有官方介入,書院就處在了官學和私學間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少有能獨立於官方介入外的書院。
所以當大哥和浩清哥兩人要去永北廳找學館時,我也就只抱著僥倖的心理,希望真能找到個好學校,哪怕沒得書院但找到廳學一類的也好。
但現在聽他們講來,那永北廳是有一個廳學和一個學館。廳學的兩個夫子都是秀才,雖然兩夫子學問很一般,但竟然不收學費,還只是收少數民族的學童。這個永北廳學連名字都叫‘永北廳土蕃學社’,這學社只是基礎教育,學童學滿三年就可回家。
而學館的那夫子倒是有些學問,連表哥黃方圓都在那裡求學,但同樣只教授基礎的學問,哥哥們已經學過了。
唉,果然跟我在現代所瞭解的差不多,而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沒猜到竟連廳學都只是基礎教育,還只收‘土蕃’?這是作的什麼孽啊?看來只能去府城上學了。
心中打定主意自是不慌了,可大人們聽兩個哥哥細說下來全都愁上了。掃眼見五個哥哥卻都不急不慌的樣子,讓我有些奇怪。
浩清哥見這情況,像早算計好了,看著最能做主的爺爺道:“爺爺,要不讓他們三個去麗江府進學吧,上次景楓來時講起他在的那個山勤書字。聽說是麗江府很有名的,開館的姜夫子還是個進士呢,館裡還有四個做館的夫子,其中有三個是秀才出身。但聽說四個夫子學問都很是不錯的。”
“進士老爺?”大伯不等爺爺發問,已經驚撥出來,他看了看同樣很是吃驚的大家,接著問出了大家心裡的疑問:“進士老爺可是了不得的,怎麼沒有做官?”
大哥立馬就接了話道:“為什麼不做官倒是沒打聽到,只知道姜夫子現在已年過六十,山勤學館在麗江府也開了有二十幾年,而且去求學的學子不看出身,只要能透過姜夫子他親自考校,就能去學館進學了。有學問很好家裡卻窮困的,那姜夫子還酌情給減少或是減免束脩,實在太窮的不光借宿費免了,連每月的米糧都不用交。。。。。。”
看大哥說得眉飛色舞的,不知情的還以為他就是被資助的學生了。
聽他這樣一說。那姜夫子也算是個真正愛好賢才的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