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途徑!同時只有我國戰俘歸國後,我們才有理由讓國民接受於貴方的和談!如此才能展開進一步的搓商不是嗎?”
顯然作為的職業外交官的範鴻飛顯然比呂仁更圓滑一些,烏米揚諾夫曾經的宣言儘管所有人都明白不過是塊糊弄民心口頭表態而已,但在範鴻飛看來有這種表態總好過沒有,接遠征軍被俘人歸國是國家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不歸國,就沒有和談。
在範鴻飛看來,先生這將釋放戰俘作為前決條件,恰恰讓俄國人意識到戰俘或許是他們手中的籌碼,對這場談判的前景範鴻飛並不樂觀。談判往往並不能取得人們所希望的結果。!~!
..
第237章 統一前奏
從十九世紀中期起,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混亂的時期。/首。發戰,延綿不斷,政局動盪,國勢漸微,眼見皇位不保,清廷被迫變法以延帝祚,雖苦心經營,亦難挽頹勢,終於在督撫的脅迫和革命黨起義這兩股力量的衝擊下一朝瓦解。在導致清帝遜位的政治角力中,督撫、他們手裡的新軍及他們所代表的地方勢力起著從內部瓦解朝廷的作用,不容小覷。實際上,在辛起事前十一年,大權在握的督撫們已經不露聲色地與清廷分庭抗禮,庚子年的“東南互保”與造反無異,清廷竟無奈地忍受了朝臣的羞辱。地方勢力的興起與他們擺脫朝廷控制的能力逐漸增強,成了晚清政治的一大特色,它奠定了清末憲政預案中地方自治的民意基礎。共和後,尤其是在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