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十年至今可謂是舊人充斥,而又尤以國防軍為最,國防軍至關重要的參謀總長一職,長達二十年時間由一人出任,這或在他國是不可想象之事。
但事實上呢?
無論是蔡愕或是蔣百里,之所以信任他們,面對兩人身體不如往昔的現實,甚至不惜以國家需要加以挽留,根本原因恰是因兩人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純粹職業軍人,最為重要的恰是兩人在政治上的無野心。
軍人不政!
從過去的邊防軍直到現在國防軍,司馬用了三十年方才建立這種傳統。而這種傳統卻需要長時間的守護,除去蔡楞、蔣百里兩人之外,他一直無法說服自己接受他人出任國防軍要職。軍字要出頭,自太平天國後直到共和初期,軍人干政一直是中國無法擺脫舊習、惡俗。手無寸鐵的政客和紙面上的憲法,在擁有武力的軍人面前僅是玩物和一紙空文。
共和十年後,藉助二百二十六萬邊防軍的威懾,出於維護共和政體的需要。一方堅決反對軍人干政,另一方面要求各地督軍在從軍還是從政中選擇一條途徑,在早期議會批評軍隊,面對一些將軍要求解散議會的請求,自己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並讓他們最好習慣議會的批評,因為批評和監督正是議會的職責,在面對軍隊的反彈時,甚至不惜勒令部分將軍退役。
而在司馬做出這一切的時候,一直默默支援著他的恰是蔡楞、蔣百里兩人。他們兩人,一人是國民心目的軍神,一人是保定軍校校長、西北軍校校長,門生故將滿天下,正是在兩人的全力支援下,共和政體得到了保障。半個世紀的軍人干政的惡俗得以在共和十年後廢除,軍不涉政的傳統得以建立,如果沒有他們利用自身威望幫助司馬彈壓軍隊的不滿的情緒。共和政體仍會建立,但其間或許會生人所不願見的波瀾
“我覺得蔣百里應該算是一個文藝復興時代的人他懂文懂武他懂西洋的池懂中國的。他懂拉丁文、日文、德文。他愛文學他會寫詩他也會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