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軍事侵略的需要旅順城區周圍1裡的防線上大修防禦工事,東雞冠山是東線重點工程之一。沙俄維利奇科上校設計了東雞冠山北堡壘,俄軍僱傭了上千名華工用了四年時間將呈五邊形半地穴式堡壘修成。
1904年6月,俄軍在壘竣工後為防“洩密”,竟殘忍地將一千多名參與施工的華工騙上“波羅”號艦船,行至旅順口外將船炸沉,這千名無辜的冤魂至今仍在旅順港外的深海波濤中悲憤地吶喊。
“冤魂又何止千人!”
李清雲搖搖頭在心中暗思道。旅城內地大屠殺。早已見於報端只是沒有準確地情報而已。
“……短衣匹馬出鄉關。喇叭銅聲……祈戰死。臨大敵。頂天立地吾兒身。平生只願為國犧牲。頭顱一擲輕……”
從戰傳出地些沙啞地歌聲吸引了李清雲地注意歌李清雲再熟悉不過。這是遼東戰役打響後從廣播中傳出地《祈戰死歌》。很多地國防軍地官兵皆會唱這道歌。
“冬臘之間日本兵營士。休憩瓜代之時。餘偶信步游上野。滿街紅白之標幟相接。有題曰歡迎某師團步兵某君隊騎兵某君。有題曰送某步兵某君。某炮兵某君人營。蓋兵卒入營出營之時。親友宗族相與迎送之。以為光寵也。大率每一兵多十餘標。少亦四五標。其本人服兵服昂然行於道。標則先後之友宗族從之率數十人。其為榮耀。則雖我中國入學中舉簪花時不是過也。其標上僅書歡迎某君送某君等字樣甚讚頌祝禱之語。餘於就中見二三標。乃送入營曰“祈戰死”三字。餘見之矍然肅然。流連而不能去。日本國俗與中國國俗有大相異一端。曰尚武與右文是也。中國曆代詩歌皆言從軍苦。日本之詩歌無不言從軍樂。吾嘗見甲午、乙未間。日本報章所載贈人從軍詩。皆祝其勿生還也。”
想起梁啟超《祈戰死》文中讚歎不已地日人祝其勿生還地祈戰死。現在國內又何嘗不是。三天前抵達大連地甘肅國民警衛隊三營一千餘兵官兵出征時。其家人皆送“死”字白布旗。
“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往勇直前。勿忘本分!”
祈戰死!初源於梁啟超《祈戰死》一文,隨文而風行的中國,尤以近歲,祈戰死之說,更盛行中國,軍人以戰死為榮,宗族以軍烈為耀。這或許和幾年來輿論的宣傳和政府對軍遺重視不無關係,而元旦、春節、清明諸節,總統、總理各級官員都要到忠烈祠參拜,更是已經定例,為國戰死的可享無上榮耀已經慢慢改變了這個國家。
“……祈戰死,臨大敵,頂天立地吾兒身,平生只願為國死,頭顱一擲輕……”
輕喝著歌聲恍惚間,李清雲似乎又回到喀山前線的時光,儘管那些並沒有這《祈戰死歌》,但在喀山太多的官兵正如歌中所唱一般,平生只願為國死,頭顱一擲輕。
“長官!您巡視了這麼長時間!該休息、休息了,等打起來來了,可就沒早沒晚了。”
抱著槍正和戰友們一起唱著這“不祥之歌”閻二柱看到團長走了過來,於是便走過去輕聲說道,因為兩人從俄羅斯就是上下級關係,一起在喀山和毛子拼過命,這麼多年下來,兩人之間的親密非外人所能理解。
“一聞著硝煙子味,就睡不安!”
說話時李清雲感到有些疲意,腰痠似乎有點酸,頭也有點暈眩,山、天上的雲朵,不住地在
旋動著,至打從接到攻東雞冠山的命令後,李清過眼。
“長官,您還是到後面休息休息吧!”
看著長官眼中的血絲,閻二柱又輕聲勸了一下。
下屬的關心並沒讓李清雲改變主意,在總攻之前,來前線的轉轉是李清雲的習慣。
“不用!你休息去!養足精神到時的給我把這個東雞冠山打來來!”
“長官,我這體力又不是不知道,當年在喀山連打幾天幾夜都沒合過眼!只要命令一下,咱們一定能把東雞冠山打下來!”
說著,閻二柱抖抖身子,做:非常輕鬆、毫不疲勞的姿態上帶著一種躍躍欲試之色。
“長官,什麼時,上頭才會下令對旅順總攻!”
“先注意警戒吧!小日本的夜襲擊透部隊昨差點把重炮旅的陣地給敲了!”
李清雲拍了拍閻二柱的膀輕聲命令道,昨天的夜襲讓司令官異常惱怒,幾乎是在第一時間下令各攻城部隊立即將分散散兵坑連線成戰壕,同時加大巡邏隊巡邏力度,以防止再次生此類滲透事件。
“……根據們從旅順城內得到的情報,空軍對旅順實施的轟炸無疑是非常有效的,轟炸前日軍儲備的食物可